“祝贺向老师!向榜样学习!赞赞赞……”这些日子,石河子大学“科技特派员交流群”被一片点赞声刷了屏,原来向春和老师因为在南疆扶贫工作扎实、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
“30户扶贫对象全部脱贫,圆满完成任务,特别高兴。”常年在南疆做科技服务的向春和,对这次的成果十分满意,准备再接再厉做好后续工作。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师向春和是一名畜牧专业的高级实验师。2019 年,他与同事孙新文、鲁为华、沈文、齐亚银等组建服务团队,申报了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克孜勒乡 7 村林下养殖科技精准扶贫项目。“这些老师常年在南疆开展科技服务,了解这里的基本情况,他们来自畜牧、兽医、饲草、繁殖、营养等多个专业,大家组团干活更科学、更高效。”
当年5月份,在石河子大学科技产业处的带领下,项目组完成了对克孜勒乡 7 村的贫困状况调查,发现克孜勒乡 7 村人均耕地有限、手工业等商业基础薄弱、发展经济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贫困户数和贫困人口数占比较大,脱贫任务较重。但克孜勒乡 7 村林地资源丰富,各种绿化林地、果林占到全村面积的30%左右,有较好的发展林下养殖的基础。
团队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最终确定 30 户贫困户(128口人)作为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根据贫困户各自情况设计不同的林下养殖扶贫计划。
“有的贫困户家庭有效劳动力少,项目组就把他的饲养规模控制在 150只以内;有的贫困户人口多,可以工作的劳动力多,我们就把他的养殖规模适当扩大到 250 到 300 只;有的贫困户家中的庭院面积大,可以有效利用的地方多,项目组也适当放宽他的养殖数量,增加他的扶持力度。经过详细的讨论和设计,我们根据各个家庭的整体人员结构、房屋庭院面积、布局等制定了相应的养殖计划。”
鉴于克孜勒乡7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家庭成员结构复杂,向春和带领项目组成员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因地制宜地推动项目落地。
一年来,服务团队 5 次进驻 7 村进行养殖技术现场培训和帮扶指导,住户时间超过30天,培训人数 550 人次。经过比较,服务团队将 3 个有文化基础和养殖经验的贫困户作为养殖示范户,对他们进行了格外详细的技术指导,以示范户的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养殖户共同提高。通过大量反复的培训,贫困户们在林下养殖技术方面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基本上掌握了林下鸡主要养殖技术。
“科学养殖不同于散养,必须让农民掌握养殖技术才能有实效。项目组从基本的生产实践环节入手,重点让他们掌握生产管理技术、疫病免疫程序及操作、常见寄生虫发病时间节点的掌握和预防等,建立科学养鸡的基本框架理念,让他们明白,不能再用旧观念、土方法贯彻林下养鸡的全程管理。”项目组成员、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孙新文说。
孙新文在南疆开展扶贫工作已经五六年了,这次在团队中主要负责解决林下养殖的饲料使用问题。面对语言交流不通的现状,他编印了 《饲料实用技术手册》 并翻译成维吾尔语发给养殖户。针对他们的养殖习惯及普遍性问题,他还制作了维汉双语的技术指导明白牌,镀膜后直接张贴在鸡场大门边上,使这些养殖户对于日常操作一目了然,也使养殖生产效果明显提高。
通过项目组一年多的科技服务和生产实践,30户贫困户累计完成 5300 羽土鸡的养殖生产,出栏土鸡 4500 羽,整体成活率 84.9%,产生经济效益159450元,户均增收 4300元。以人均增收计算,贫困户中最多的实现人均增收 1960 元,少的也达到了830元。通过林下养殖项目的增产增收,30户贫困对象实现了脱贫,有力推动了克孜勒乡7村全村提前脱贫。
向春和表示,项目能够成功还要感谢英吉沙县科技局、克孜勒乡党委和7村驻村工作组的高度重视,他们层层压实责任、细化工作、紧抓落实,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协助我们督促养殖户,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确保了养殖技术程序执行基本到位。
“2020 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当前南疆各地区对畜牧、养殖业项目的扶持力度非常大,这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配合国家政策,学习锻炼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需要重点关注和投入精力的事情。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造血式扶贫。”向春和表示。
石河子大学常年选派教育、农业、医疗等各学科专业教职工在南北疆开展科技服务,并设立科技特派员项目助力脱贫攻坚。2020 年,学校共立项17个科技特派员团队项目,将重点围绕大田植保与绿色防控、林下养殖、设施农业、综合农村医疗、果树病虫害防控及水肥高效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开展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