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为传统服饰复原发声:“知来处,明去处”。“汉服复原”也作为热点话题被顶上热搜。各类相关新闻呈井喷之势,汉服在不知不觉中从泛滥的韩流、日系里异军突起。汉服、汉元素成为年轻一代的“新宠”。与此同时,各类经由民间自发组织或官方发起的,以汉文化传播为宗旨的活动开始活跃于人们的视野之中。如佟丽娅以绢衣彩绘木俑唐装亮相《国家宝藏》;“中国华服日”与“国丝汉服节”相继举办,无不体现着汉文化正在崛起。
随着各平台的宣传和支持力度加大,汉服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粉丝。据《2018年汉服同袍问卷调查报告》显示,网络作为接触汉服的主要途径,受众多为一二十岁的年轻人,尤以经济较宽松,时间较宽裕的大学生为主力。调查中87.14%的汉服同袍提及喜爱汉服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喜欢,也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汉服本身优美的形制外观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汉服热”代表着传统服饰从遥远的历史舞台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汉服热”的背后是汉文化的重新崛起。汉文化并没有因为时代发展而被忽视,而是以许多极具文化特色、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不同文化为载体活跃在当代社会——例如汉服、古风、汉元素等。
以许多年轻人更为耳熟能详的古风为例,在近些年的不断发展磨合之下,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古风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因其标准灵活、内容通俗、受众要求低,古风成为了汉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各高校汉服社的成立,揭示出各类文学社团对于古风类文学作品的支持,无疑是对积极推进汉文化发展的具体实践。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古风也在近年得到了良好的宣传。如《国风美少年》,《上新了·故宫》等综艺节目也通过古风创新推广和文化创意衍生等形式对汉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发扬。
显而易见,汉文化正当时。在各种纷杂文化洪流的冲击中,良好的文化熏陶可以让我们免于落后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同时,汉文化的发展也能侧面反映出国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因此,这是汉文化发展最快的时代,也是个最需要汉文化的时代。
当然,汉文化得以发展并不单纯依靠其“变体”的传播,其本身也有着独特魅力。在海外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璇玑姑娘;《中国诗词大会》涌现出的一大批才华横溢的青年;梅派第三代传人巴特尔。这些地域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的人共同推进汉文化传播的行为印证了汉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想要更充分地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必须正确认识和了解本民族文化。故而积极推进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十分有必要。汉文化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只要将其融入生活,便是为汉文化传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