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宁波大学 - 《宁波大学报》

浙江省委副书记、 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在首届世界 “宁波帮· 帮宁波” 发展大会上 , 首次用知行合一、 知难而进、 知书达礼、 知恩图报这四个 “知” 描绘宁波人群像 :第一个 “知” , 是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说过 , “宁波人亦文亦武 , 文是院士 , 武是商家 , 文武相济 , 大事必成。 ” 宁波是王阳明先生的故里 , 在经世致用、 知行合一的文化传统熏陶下 , 宁波人做事专注认真、 务实低调 , 在不同行业领域取得了不同凡响的业绩。 近代史上 , 宁波人创造了100多个 “中国第一” 和 “中国之最” 。 现代以来 , 宁波更是涌现出一大批院士专家、 工商巨子、 文化名人。 特别是宁波籍中国 “两院” 院士多达116名 , 居全国城市首位。 第二个 “知” , 是知难而进。 宁波人向海而生、 听涛而立 , 骨子里就有一种敢于弄潮、 敢创大业的精气神。 近代以来 , 一大批宁波人背井离乡 , 闯荡上海滩 , 创业香江畔 , 开启了“宁波帮” 的百年辉煌。 改革开放后 , 宁波人走遍千山万水、 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 尝遍千辛万苦 , 一步一个脚印把小作坊变成了大企业 , 把 “宁波造” 卖向了全世界 , 创造了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奇迹。 特别是当前 , 虽然外部环境严峻复杂 , 但许多宁波企业家说 “越是形势困难 , 越是企业谋发展的好时机” 。 我想 , 这种乐观自信、 不惧艰险的精神 , 正是宁波人不断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 第三个 “知” , 是知书达礼。 宁波文化底蕴深厚 , 素有 “文献名邦” 的美誉。 宁波人 “耕读传家、 诗书继世” 的思想根深蒂固 , 教育子女不仅要掌握发家致富的本领 , 还要读书修德、 明理知义。 “宁波帮” 最为世人称道的 , 就是商行天下、 义行天下 , 时时处处展现出义利并举的品质和风骨。 现在的宁波 , 已5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这样的城市 , 全国只有6个。 大家只要用心观察 , 就可以经常看到普通市民的文明素养、 平民英雄的 “最美精神” 。 这里 , 最美的风景不是山水风光 , 而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老百姓。 第四个 “知” , 是知恩图报。 “宁波帮” 人士虽然在五湖四海打拼 , 但都拥有报效祖国、 造福桑梓的家国情怀。 我们经常看到 , 全国各地以人物冠名的医院、 教学楼、 图书馆以及各类慈善公益基金 , 很多就是 “宁波帮” 人士捐助的。 这种家国情怀也深深影响着富起来的宁波人。

“四知” 精神的丰富内涵及现实意义

作者:专栏作者: 陈依元 (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    
2020-05-20     浏览(968)     (0)




  “知行合一”构成了“宁波帮”的理念先导,“知难而进”展现了“宁波帮”的坚韧品质,“知书达礼”揭示了“宁波帮”的文化底蕴,“知恩图报”体现了“宁波帮”的家国情怀。“四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宁波帮”精神的完美体现。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在首届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上,首次用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礼、知恩图报这四个“知”来描绘宁波人群像。“四知”体现了以“宁波帮”人士为代表的宁波人气质,更是“宁波帮”精神的主要内涵。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知”是指良知,“行”是指实践,知与行合一,即认识事物道理与在实践中应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影响深远。它包括两层意思: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强调知行是一回事,反对道德上的“知而不行”,“不行”不能算“真知”;自觉的“行”也就是“知”。其次,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与“行”不可脱节,如鸟之双翼。
  在王阳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文化传统熏陶下,宁波人做事专注认真、务实低调,在不同领域取得了辉煌业绩。“宁波帮”历来践行“知行合一”,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知行合一”的智慧。如邵逸夫先生赚钱后回报社会,全国各地都能见到“逸夫楼”的身影。“知行合一”
思想肯定实践的重要性,这在当今也有积极意义。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个人修养进步,还是建设、发展宁波,都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要说到做到,脚踏实地,身体力行,付诸行动。
知难而进:不畏险阻,勇创大业
知难而进即不畏险阻,自强不息、吃苦耐劳、不甘人后、开拓进取、敢于创新、勇创大业。“宁波帮”具有这种精神,这也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浙江精神在一个区域的具体体现。近代以来,大批宁波人闯荡上海滩,创业香江畔,开启了“宁波帮”的百年辉煌。开放通商的近海环境造就了历代宁波人开阔的视野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他们勇于闯天下,敢当“弄潮儿”,潮涌三江,送风远方。他们善于学习并掌握西方的先进经营管理技能,敢于参与激烈的商贸竞争。几个世纪以来,他们由“跑码头”起家,创造了载入史册的近百个“第一”,如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证券所、第一家火柴厂、第一家机器制造厂等。“宁波帮”创新精神的灵魂,深藏在“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心态之中,并成为宁波人勇往直前的内在驱动力。
  改革开放后,宁波企业家“敢创业、不守摊”,一步一个脚印把小作坊做成了大企业,把“宁波造”卖向了全世界,创造了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奇迹。这种乐观自信、不惧艰险的精神,正是宁波
人不断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我们应当继续发扬这种“知难而进”精神,坚持开拓进取、大气开放、敢创大业、不断创新。
知书达礼:书藏古今,明礼知义
宁波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献名邦”美誉。宁波人“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思想根深蒂固,教育子女不仅要掌握发家致富的本领,还要读书修德、明礼知义。“宁波帮”尤重教育,早年叶澄衷就以经商所得在家乡创办“叶氏义塾”,又在上海虹口创建“澄衷蒙学堂”。后又有柏墅方氏家族、秦润卿、严信厚、吴锦堂等创办乡校。受儒家义利观的影响,“宁波帮”对“礼”“义”“信”等传统伦理有执着追求,重义重德(礼)。最为世人称道的,就是他们商行四海、义行天下,具有见利思义、诚信为本的精神与至实而无妄的品德。主张“信用经”“以德立业”,不取非义之财,不失承诺之信,主张“真君子义内求财”,故历史上宁波有“信用码头”之美誉。
  现在的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已5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入选“东亚文化之都”,成为知名的“爱心城市”与“书香城市”。今天我们应善于学习兄弟城市文化建设先进经验,不断开拓国际文化视野,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市民文明素质。
知恩图报:爱国报乡,桑梓情深
“故土有恩于我,我必时时思报。”故乡、祖国在“宁波帮”心中具有无限崇高的地位。“树高不忘根”是“宁波帮”精神的核心所在。“君子虽远在他乡,不忘父母之国”。“宁波帮”素具爱国报乡、热心公益的赤子情怀。宁波大学就是众多“宁波帮”人士共同关心和支持家乡建设的一座历史丰碑。自1984年包玉刚率先捐资创办宁波大学以来,有 60 多位“宁波帮”人士共捐资7亿元,建造了50多幢大楼,设立了20多项奖学金。邵逸夫在家乡捐资4000多万元建成24个项目,遍及城乡各处,涉及大中小学、剧院、养老院,被称为“华夏捐资兴教第一人”,去世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唁电中称赞他“一生热爱国家……其爱国之情,其为国之志,人们将铭记在心”。“宁波帮”不仅热心捐赠家乡建设,还捐赠神州大地,桑梓情深,惠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这种家国情怀,也深深影响着富起来的宁波人。近年来,一大批宁波企业家到异地投资创业,带动当地老百姓共同致富奔小康。普通市民也通过各种方式奉献爱心、回馈社会,暖心故事数不胜数。
  一个城市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这是一种精神基因和文化根脉。“四知”精神是“宁波帮”精神,也契合宁波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是所有宁波人“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坐标。“四知”精神振奋着全体宁波人的精气神和向心力,引领宁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