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安大学 - 《长安大学报》

一次彼此错过的挥手

作者:赵裕民    
2020-05-18     浏览(117)     (0)

还记得2002 年盛夏,随着一辆面包车拉着十几箱书停靠在长安大学本部新一号宿舍楼的门口,我从一名大学生转变为长安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那时我时常漫步在本部北院从食堂到公路学院之间的林荫道上,感受着两排梧桐树带给这个校园的独特风景,品味着这所学校的历史积淀与自由氛围。

时过境迁,2020 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学生暂时无法返校,多少次走在渭水校区静谧的修远大道上,我独自感慨:可惜了,这么美好的时节,这么美好的校园,我的学生们却回不来!

直到 5 月 7 日,伴随着初夏的第一场雨,我终于可以迎接你们返校,看着你们回来,我不禁想:有大学生的校园,才是真正的大学。你们回来了,这个校园就活了;你们回来了,我也才活了!

你们未曾回来的 100 多个日日夜夜里,我每天似乎都在寻找着什么。我要不时看看 QQ 群消息,看看有什么问题可以回复,打开微信,看看有谁还没有进行健康打卡……直到有一天,有同学说:

“老师,可以帮我寄电脑吗?”

“老师,可以帮我寄考研复习参考书吗?”“老师,可以帮我寄协议书吗?”

“老师,可以帮我打印成绩单并邮寄吗?”……我终于找到了可以让自己忙碌的事情——收集需求信息,向学校汇报、申请,开车到渭水校区,一个宿舍一个宿舍,一个床位一个床位地“寻宝”,终于收集了一后备箱的物品,寄出 80 多份快递,我的心里才觉得充实。

直到看到你们拉着行李箱回来,我才意识到,那100 多个日日夜夜,我寻找的就是你们!没有你们,我是谁的辅导员?没有你们,我的坐标在哪里?没有你们,我因何而存在?

一天前,一位同学因为健康打卡问题未通过返校审批,给我打来电话,言语间表达出返校的急切。我只能果断地拒绝了他。放下电话,我的内心充满纠结:同学啊,我何尝不想让你回来?我日日夜夜想着的,就是你们能早日返校,然而为了更多同学的安全考虑,我不得不这样做。

虽然这次返校的只有由我分管的大四的同学们,但是同事们都感到此次返校非同寻常,第一批返校的每一位同学的健康和安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不论是干了十几年的老辅导员,还是刚入职不久的小鲜肉,大家非常默契,没人找借口,没人讲条件,齐上阵,共分担,从早上第一个同学入校,到深夜最后一个同学回来,大家轮番上阵,确保同学们回来就能找到组织,见到自己的老师。

特殊时期,不仅我的学生“共享”成为了大家的学生,同事们的私家车也成为共享车,手机没电了,同事的手机、充电器也被共享了。7日阵雨不断,凉风习习,我正在南门口蜷缩成一团,一抬头,一件厚外套摆在我的面前,让我着实感动,真是雪中送炭啊!看来衣服也被共享了。俗话说,患难见真情,这虽不是什么灾难,但是真的遇到大的事情,才真切地感受到辅导员这个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有时柔情似水,有时坚如磐石,我们是百变金刚、无敌战士!

5 月 7 日晚上,正当我统计当日返校人数、向学校上报数据时,突然接到一位从德国交换学习期满后回国同学的电话,说自己在西安高铁站被防疫管控人员滞留,不能随意流动,须学校点对点对接,由专人来接应。

我立即向学院和学校上报。学校经研究后,决定由辅导员随车去接应。到了车站,我远远地看到那个学生,便加快了前进脚步,边走边向她挥手。她当时看向侧面的某个地方,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到我。当我走到防疫工作人员身边时,她认出了我,激动得踮起脚尖迅速向我招手。虽然戴着口罩,看不清面部表情,但从她挥手的频率和动作中,我感受到了她的激动和欣喜。但我没顾上再回应她,而是先与防疫管控人员对接交流,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尽管在第一时间,我的学生错过了我的挥手,但是我感受到,当我想到要接她“回家”,我的内心是激动的,就像接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孩子;当她看见我时,也像见了亲人一样,激动、踏实、放松。师生久别重逢的喜悦弥合了这一瞬间的时差。当我远远看到那个绿色的帐篷,我的目光就在不停地搜索有关你的信息,直到从身高、脸型确认站在围栏里手扶拉杆箱的女生就是你——那个三年多前因为综合测评体育荣誉多加分了、主动过来找我给自己扣分的略带羞涩的女生。这是一个辅导员向他认同、尊重、喜爱的学生的挥手;这是一个旅居海外求学半年的学子,再次踏上古城西安的热土,见到在大学里熟悉的、可以信任的人时的挥手。这是彼此相识的挥手,这是彼此相知的示意,这是见到至亲般的内心的表白。对于一个辅导员,可以看到学生这样的挥手,内心已经足够温暖,曾经所有的辛苦、委屈,都是微不足道的。

而现实中,这确实又是一次彼此错过的挥手。而这,也许正是十八年来我职业生涯最为微妙的写照——在与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交往中,很多时候,学生并未真正理解我们为什么那样说,那样做,我们在彼时没有共识,没有共鸣;但时过境迁,我们再次相遇,在彼此交互的眼神中,在彼此搭肩的用力间,在碰杯后的畅饮下,我知道,我们已无需多言,彼此已心照不宣,一切皆因共同走过的青春岁月而变得美好。

我的 2020 届毕业生朋友们,你们知道吗?1998年,当你们还是刚刚出生的宝宝时,那一年,我听着郑智化的《水手》自我激励,为了考大学而努力奋斗;2002年,当你们开始幼儿园生活时,我大学毕业,选择了担任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

我的 2020 届毕业生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吗?2016年,经过十二年学习成长,你们选择来到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我们成为师生,第一次见面,我在修远湖的路边说过,我的年龄刚好是你们的两倍。

此时此刻,2020年的初夏,当你们即将走完自己的大学四年学习生涯,我们共同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于你们而言,可能觉得措手不及;而于我,工作第一年经历的抗击非典疫情,恰似为了18年后的今天。

感谢我的学生,我的青春因你们而存在,是你们的成长,见证了我青春的价值。

青春无悔——因为我是一名光荣的辅导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