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真实 真情 真的很美
作者:■沈莉凡
这篇文章从教学感受的角度,描述了《笛声》这篇课文的美妙之处,作者认为真实和真情是文章最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同时,作者也强调了尊重真实的价值,认为任何一种美都源于真实。
《笛声》是沪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犹如笛声耐人寻味,意味深长,也正是一篇课文让我真正地爱上了语文教学。
《笛声》是一篇抒情性的记叙文,语言细腻、优美,意境唯美动人,最重要的是情感真挚,非常有内涵。它最大的特点是首尾呼应,都是“听,笛声又响起来了”。
当我第一次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被优美的笛声深深地吸引住了!“听,笛声又响起来了。当天边被夕阳染成胭脂色的时候,嘹亮、悠扬、激越的笛声,在静静的甬道街荡漾着,慢慢地消失在街道尽头。”无声的文字仿佛有了声音。文无声却胜过电视、音频,因为在此处,读者可以自由地想象这声音是什么样的,是孤寂的感觉,还是欢快的,或是优美婉转的。自由发挥想象也是一种美,不同的人感受到不同的“声音”而后畅快分享更是美。
文中对老木匠的笛声的描写有两处,一处在第、自然段,另一处在第6自然段。第6自然段主要描写老木匠能模仿各种鸟叫声,各种形式的叫声,很了不起!照应了前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这支细细的毫不起眼的笛子,当它吹奏起来的时候,忽然变得像魔笛一般神奇。这根魔笛让聂守信愈发地渴望学吹笛子!这一自然段运用到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让人读来仿佛能听到像鸟儿歌唱一般的笛声,有一种音韵美,而且句式也很整齐。
后来,我搜索了本文作者,令我惊讶而又惊喜的是本文作者就是主人公———聂守信!于是乎,两个问题游刃而解。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能把笛声写得如此美妙?因为这就是聂守信亲耳听到的,是真实的!而且是聂守信用心去感受到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笛声写得如此美妙?因为作者想表达出他对笛子的喜爱之情,而且也正是因为老木匠吹笛吹得这样好,让作者聂守信迷上了笛子,也就是作者要交代他迷上笛子的原因。
文章的语言非常优美,虽然文章中的时代也好,地理位置也好与我有一定距离,但一点不妨碍我被它深深吸引住。而且文章的结构很美,一是首尾两个句子,一模一样的文字,却是不一样的笛声,不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内涵,前一个是老木匠的笛声,后一个是聂守信的笛声;前一个老木匠的笛声开启了文章的大门,后一个聂守信的笛声,绵延了他对笛子的热爱与老木匠对笛子的热爱。一铺垫,一留白。
文中华丽的词藻并不多,对笛声的描写,对人物的描写与记叙聂守信从想学吹笛到学会吹笛相融合,配合得非常融洽。
我忍不住读了三、四遍。当我在那个清晨静静地朗读这篇文章时,我发现老木匠与聂守信之间的友情太美好了!迫不及待地和室友分享这些感想。文章最后第二自然段说老木匠是个沉默的人,别人以为他可能是严厉的,可我回头一想,回眼一看,并不严厉!聂守信每天跟着他,他去吹笛,聂就跟着去,在一旁听,十多岁的男孩儿总憋不住要问两句话吧!“爷爷,你是怎么吹的?你吹得真好听啊!”老木匠去干活,聂守信也跟过去,“定定地凝视他”。可见聂守信的跟随没有让老木匠反感,而且后来老木匠教会了聂守信吹笛。老木匠真是一个善良、有爱的人哪!这不仅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关爱,更是心灵相通、心意相投的朋友之间的爱!他们最后成了莫逆之交。
我揣测,聂守信是青年时写的这篇文章(实际上,只活到二十几岁),他在写的时候一定是非常想念老木匠的,内心充满感恩。因为老木匠也可以算是聂在音乐之路上的启蒙老师,老木匠给聂带来的不仅是高超的吹奏技法,还有他那种视笛为宝,执着喜爱音乐的赤诚之心,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
聂守信非常渴望学吹笛,从神态、外貌描写看得出来,“一个小小的脸庞,满脸渴慕的神情,一双聪颖发亮的眼睛,似乎正在寻找童话中的秘密”。你读完后,立马会有画面出现在眼前。还有两句强烈的感叹句,把情感藏在文字间也是一种美。
聂守信又名聂耳(聂守信是他的原名),正如他的名,他的耳朵十分灵敏,在音乐上也是相当有天赋,他的那份渴望之情加上学音乐很有天份,使得他很快就从老木匠那里学会了笛子的吹奏法,而且可以跟老木匠的笛声比美呢!
这样真挚地喜欢笛子的一对友人,这样真挚的友情,让我不禁感叹道:真实,真好!还想起我最爱的一部电影《无问西东》中的一句台词: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
因为真实,因为真情,吹笛人能把笛声吹进人的心坎儿去。
此外,我发现聂守信的母亲并不拦阻他去学吹笛。其实聂四岁时,父亲就病故了,家里也很贫穷。聂的母亲的做法值得敬佩!其背后也是有原因的,聂的家乡在云南玉溪,四季如春,气候宜人,该地人民热爱音乐等艺术,富有民族、地方特色文化。聂耳的母亲在料理家务之时,也许正在享受音乐,他们有生活的激情,有对生命的执着追求。
无论是从表面的语言、结构,还是从内在的情感,还是从更深一层的文化上来品析这篇文章,都是那样的美!有人可能会说,你理解了,学生不一定能,但当我实际教学时,我发现学生能读出来,他们也被文章中的情感深深打动了,也许这就是真情的魅力。如今这个社会,还有多少人讲真话,讲真实的东西,还是有的,即便有一天很少很少人嫩过道“真”,这篇文章也会提醒我。以后踏上工作岗位,我要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也会尊重他们真实的看见、听见、触碰等等。
任何一种美,它都源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