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师范学院 - 《绵阳师范学院报》
古今呈异客, 闲雅品人生
作者:文学与历史学院 2017 级 2 版 秦亚红
本文介绍了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在闲暇之余煮茶饮茶的乐趣。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并弘扬茶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闲暇之余,携二三好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煮一盏清茗,饮满口芬芳,唇齿留香,一时之间尽忘生活中的忧愁,岂不美哉!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伴随着中国走过了漫长的历史,也见证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伴着清明的细雨,走进茶文化吧。
所谓茶文化,是指以茶为载体,传播各种文
化,实现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包含和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也就是说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开始,中国人就懂得喝茶了。
东汉华佗在《食经》中记录了茶的医用价值“苦茶久食益意思”,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命名为“荼陵”。三国魏代《广雅》中则最早记载了茶饼的制作方法与饮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风气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逐渐问世。茶渐渐脱离一般饮食形态,开始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这便是茶文化的萌芽。
到了唐代,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陆羽。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他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以《茶经》一书闻名于世。《茶经》是茶文化形成的标志,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阐释茶的著作,全面总结了茶叶、茶饮和茶文化的各种知识,同时将儒、释、道的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融
入其中,从而创立了茶学知识体系。
宋代是历史上饮茶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还有官员组成“汤社”,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也是一位嗜茶之人,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开始分等级。茶仪成为了一种礼制,赐茶已成为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在民间,则形成了更加生动活泼的茶文化。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人到访时,要敬“元宝茶”,定婚时有“下茶”,结婚时有“定茶”,同房时有“合茶”。民间“斗茶”活动盛行。
到了元代,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对品茶煮茗之事兴趣不大。而文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现状,便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于是元代的茶文化趋向简约,返璞归真。
到了明清,已经出现了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种茶类,茶的饮用亦改为“撮泡法”。茶类的增多,使得泡茶的技艺也有所差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也千姿百态,各有不同。
茶文化不仅在历史的洪流中熠熠生辉,更
是浸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清明前后,得到极好养护的茶树便会冒出嫩芽,只有一点茶芽,尚未长出叶子,就像花苞尚未绽放一般,这便是上好的毛尖。采茶姑娘着纤纤细手,轻提茶芽,便将之放入随身挎着的竹编小篮子里,一提一顿都富含韵味,充满着诗情画意。清香扑鼻的茶叶经由大火烘焙(简称焙火)、揉搓后便成型了,这是一个耗时耗力且繁琐的过程,极其考验制茶人的手艺和耐心。
茶叶被大家喜爱,故而每当家中有客人来访,泡一盏茶,以示对客人的欢迎,仿佛成了一种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仪式。除此之外,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茶叶也是人情往来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也许你要拜访的那家人不喜烟酒,但却不会拒绝你带去的好茶。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应了解茶文化,大力弘扬茶文化。在茶中领略一抹沁人心脾的幽淡,领悟一份宁静,一种境界,在茶中寻找生命的真谛。[ 指导老师: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民间文化普及基地)聂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