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 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 提出系列新思想新观点, 作出系列新部署。贵州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对口帮扶贵州省石阡县。自对口帮扶以来,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 多次赴石阡县进行调研指导, 取得了良好成绩。纵观贵州师范大学对石阡县的帮扶工作, 学校始终发挥自身在人才、 科技等方面的优势, 从教育、 产业、 科技、 智力等方面对石阡县进行帮扶。
教育帮扶, 提升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是拔穷根的根本之策。贵州师范大学作为贵州省教师教育的龙头, 始终关注乡村教师教育的实际需求, 了解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 优化乡村教师培育模式, 着力培育优秀乡村教师。十分关注乡村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 通过适当形式予以资助和鼓舞, 鼓励学生攻坚克难, 顺利完成学业。最后十分重视乡村的脱盲再教育, 努力实现受教育人员 “听得懂汉语、 看得懂新闻、写得了汉字” , 以减轻脱贫攻坚的交流阻力, 确保扶贫工作顺畅进行。
产业帮扶, 打造农村特色产业。产业扶贫是我国长期扶贫开发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专项扶贫开发模式之一。依据各个地区的特点, 精心研究, 打造符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链条。如国荣乡周家寨村人均耕地少、 存在季节性缺水现象, 当地驻村干部认真谋划, 以茶叶产业为主导, 辅以黄桃、 枇杷、 杨梅等种植产业;水口村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打造 “土蜂产业、 乡村旅游、 精品水果” 融合发展等等。这些帮扶措施成效显著,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科技帮扶, 扩展农村致富途径。贵州师范大学充分立足学校科技优势, 以信息化助推农业现代化为理念, 实现了农业资源和农业知识的信息化共享, 有力地帮助了当地农业提质增效, 帮助农户脱贫发展。如经济与管理学院根据石阡县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和电子商业服务站经营情况, 为其专门定制帮扶方案, 举办培训班。此外, 对于石阡县的生态研究、 鸳鸯研究、 “豆腐柴”研究、 苔茶加工研究等诸多方面提供科技支持, 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助推贫困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
智力帮扶, 强化农村 “造血” 功能。扶贫先扶智, 与时俱进的思想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贵州师范大学选派优秀党员到石阡县各个村落担任驻村 “第一书记” , 深入基层一线, 与当地干部一起为当地农民脱贫摘帽不懈奋斗。另外, 贵州师范大学各个学院也常赴石阡县各村进行走访调查、 理论政策宣讲、 教学示范等多种形式, 引导村民了解国家政策形势, 鼓舞学生努力学习, 努力转变思想观念, 实现自我脱贫。
总之, 贵州师范大学自对口石阡县进行帮扶以来, 积极整合资源,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石阡县进行教育、 产业、 科技、 人才等多方面的扶持, 这些成绩可以从石阡县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得到充分印证。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