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贵州师范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报》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

十三个 “坚持和完善”发出 “中国之治” 最强音

2019-12-30     (0)

文章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中国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并致力于和平友好与共同发展。全会强调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等十三个方面重要举措,并形成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的新理论内涵。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 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 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 《决定》 ) 。

历史发展到今天,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现成的治理体系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 也无先例可循, 中国必须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无到有, 经过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历经探索、 实践、 创新、 发展各个阶段, 过程虽然曲折, 但前景光明远大。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把提高党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水平摆在突出位置, 抓住了国家治理的根本。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十三个方面的 “显著优势” 。这十三个 “显著优势”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对于未来的发展, 十三个 “坚持和完善” 则是立足现实、 不断创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解决方案, 发出了 “中国之治” 的最强音,为未来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确定了基调。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 东西南北中, 党是领导一切的。 ”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从一个贫困的、 弱小的国家逐渐成长为经济体量世界第二大的国家。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国家, 发展为高度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新的历史征程中, 我们要不断地创造历史伟业, 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执政党, 党自身的建设和执政能力是 “中国之治”成败的关键。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 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决定》 指出 “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是对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的深刻阐发。建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制度, 并把制度执行到位、 将政策贯彻到底, 最大限度激发制度的效能,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改革的获得感。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 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且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不动摇的同时, 对于如何在中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具备了高度的反思能力。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 不断地完善各项制度, 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与世界人民和平友好相处。在经济上, 主张建设“创新型” 、 “开放型” 、 “联动型” 和 “包容型” 的世界经济。在政治上, 中国坚持国家不论大小、 强弱、 贫富,都平等相待, 既把自己发展好, 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高举和平、 发展、 合作、共赢旗帜, 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 安全、 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经过党和人民多年的努力和完善, 当前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逐渐形成了十三个方面的 “显著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等十三个方面做出许多新的制度安排。十三个 “坚持和完善” 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 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 完善和发展什么” 这个重大政治问题, 具有新颖的、 丰富的理论内涵, 体现了一系列鲜明特点, 发出了 “中国之治” 最强音。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

来源: 人民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