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北石油报社 - 华北石油报

活跃在渤院社区的防疫 “红袖箍”

作者:通讯员李英斌    
2020-03-29     浏览(264)     (0)

  “王姐,电子通行证办好了吗?我是找咱们小区的 ‘红袖箍’ 办的,可热心了,连二维码都帮着打印出来了。”
  “红袖箍”——说的是培训中心选派进驻渤院社区联防联控的志愿者。
  渤院社区是一个远离油区的开放型老旧小区,居民多为老年人,也有购买二手房入住的附近村民和外地经商者,进出人员复杂,人员流动性强,防控难度大,管理不到位极易成为防疫的薄弱环节。为配合渤院社区守住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线,培训中心落实上级要求,2月7日选派近20名员工佩戴巡防“红袖箍”,进驻社区助力“源头防控”。
  入户摸排,织紧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
  此时,居委会两名工作人员正愁如何在3天之内完成小区800余户、近2000人的入户摸排任务,“红袖箍”的到来真是雪中送炭。8日上午,“红袖箍”在网格员的协助下,开始进栋入户摸排。小区内的楼房都是步梯,志愿者每天都要上下爬楼几十层。党员田冠群、张开通和郑文清均已过59周岁即将退休,一天下来从他们拖着腿走路的姿态上明显看出劳累,他们却笑称多活动有助于减肥。他们更多担心的是因年龄大、统计表中的字号小,遗漏内容查询或填写不全,却从未提过换人或休息半天的请求。参加排查的十几位同志平均年龄53岁,个别同志还负有工伤,大家没有表露过辛苦,也未谈及过报酬。在3位党员志愿精神感召下,他们白天逐户排查,不厌其烦地询问住户家中有无武汉及湖北归来人员,是否有发烧、咳嗽等症状,并及时登记在册;夜间打电话逐人联系,耐心细致摸清无人户实情,做到户不漏人,底数清楚,完善台账资料。截至2月10日,小区摸排任务全面完成,比西环路办事处规定时间提前了一天半,本次共入户排查近百人(次)、走访874户1481人,完善工作台账近900份、发放“明白纸”1700余张,切实做到摸排工作量质并举、精准到位。
  社区巡逻,做实做细疫情防控宣传
  小区居民起初对疫情危害认识不足,部分老年人对封闭式管理不太理解,天气晴好时小区道路和楼前屋后经常见到三五成群地聚集聊天、散步,志愿者们适时承担起“巡逻员”和“宣传员”角色。
  在对小区进行区片划分的基础上,志愿者自发组队,7名党员主动担当,承担起老年人、外租户居住集中楼房的巡防任务,党校教育处处长崔津生主动承担两片平房住宅区的巡查工作。他们手持电喇叭行走在小区的房前屋后和各个角落,循环播放政府通告,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让居民们及时准确了解疫情防控的最新消息。巡查中若发现人员聚集便上前劝退,发现有人未佩戴口罩,则善意提醒,发现室外遛弯者就及时劝回。志愿者虽然很辛苦,但“不留情面”换来了街头聚集的人员明显减少和不戴口罩现象基本消失,以及居民安全和小区生活的平稳。
  哪家都难免有大事小情。冉周伟老师的父亲因脑溢血后遗症长期卧床,需要他和姐妹们轮流照顾。需冉周伟照顾老人时,他就把“红袖箍”交到妻子手中。孙中生老师担任着线上培训课程的网络维护任务,如果小区巡查与网络维护出现“撞车”时,他同样请妻子代劳,从未耽误过一次执勤巡防。连续一个月下来,志愿者手环上的运动步数每天都在两万步以上,当被问及累不累时,他们的回答很真诚:“说不累是假,但值得。”
  孙建华老师是志愿者中唯一的女性,平时说话慢声细语,经过一个多月的锻炼也成了“大嗓门”。好在“喉咙沙哑”换来了大部分居民的理解支持。她经历了与小区菜店经营者由“对手”变朋友的过程。疫情发生之前,小区里开有一家菜店。小区封闭管理后,仅有两间平房大小的菜店难以保证购菜者间的安全距离,因仅有一个进出口,存在较大的接触感染风险,且室内经常出现人员扎堆现象,小区居委会多次督促整改,但因场地面积所限迟迟难以落实。作为管控的重点部位,这块没少牵扯志愿者的精力。孙建华老师负责该区片。她经常站在菜店门口指导和提醒人们保持安全距离。这些多少会影响到菜店的经营,女老板难免发些牢骚,甚至墩筐摔菜使脸色。看到这些,孙建华从未计较,而是在心里暗自琢磨:小区里仅有一家菜店,人们对它的依赖比较强,怎么样改进才能符合要求,让人们买起菜来更安全放心呢?两天后,她说服居委会同意菜店在疫情期间利用门前空地摆摊经营,并指导和帮助菜店女老板按照合适距离成行摆好果箱和菜筐,妥善地解决了人们买菜拥堵的问题。“小孙是为我好,是为大家好。”女老板心怀歉意地和孙老师交上了朋友,空闲下来还经常提醒买菜人戴好口罩,催促已买好菜的居民尽快离开,避免人员聚集。
  热忱服务,助力社区流动人员管控
  2月23日,任丘市政府开始推行电子通行证,作为疫情期间特殊的信息登记及通行证明。社区居民使用微信自主申报获得审核通过后,出入小区时向工作人员出示“电子通行证(二维码)”,扫描授权后方可通行。
  社区里的老年人有的使用的是老年机,还有的对智能手机操作不熟练,疫情期间子女回不来,居委会让录入信息,他们心里很着急。针对这一情况,志愿者们在坚持做好巡查的同时,将告知书附件二维码打印张贴在每栋楼单元门口的醒目位置,手持电喇叭宣传推广“智慧沧州APP”,指导“电子通行证”的使用方法,引导居民自主扫码登记。办理过程中,志愿者白天入户办理、审核,晚上将办理通过的人员信息录入系统。起初由于系统数据不完善,校区人员情况复杂,需要查找核对,通常忙碌到晚上十一二点。志愿者们遇到没有手机或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就主动拿出自己的手机协助办理,并将生成的电子通行证二维码打印出来,制成专用纸质通行证提供给老年人。他们的热心举动得到了居民们的认可和称赞,就引出了开头的那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