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民老师的光荣队伍里,她高举马克思主义火炬,点燃年轻的梦想,她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守卫者、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红英教授。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刚进入大学课堂,陈红英就发现了问题,真正愿意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同学寥寥无几,大家心照不宣地给这门课贴上“抽象、枯燥、难学”的标签,临近期末考试才不紧不慢地四处搜罗提纲,靠着死记硬背的功夫勉强通过。“改!必须改!”
针对课程与现实社会不同步的问题,陈老师设置了“哲眼观看世界”的实践活动,要求同学针对生活中的问题,利用哲学的观点进行讨论分析。在国庆前夕,陈老师还带领2017级思政班开展了一场“青春告白,献礼祖国70华诞”的科学社会主义课程演讲比赛,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崇高信念。
慢慢地,学生从初上讲台的胆怯变得敢想敢言,从手忙脚乱的准备者变成胸有成竹的演讲者,每一个人都变成一本不同的哲学书,同学们呈现的方式也丰富多样,诗歌、短剧,又或是调查报告。这一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教学改革不仅获南京晓庄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也荣获了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书读万卷阔,路行八方多
课余时间,陈红英总想着要带同学们多出去走走。一年的时间,她就带着学生走出了一条思政特色的红色文化之路: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文化纪念地都留下了陈红英师生的足迹。纪念馆内,睹物思昔,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都在潜移默化地传达着革命先烈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学生们身临其境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感受身上沉甸甸的使命职责。
参观考察之后,陈红英老师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重塑历史人物,还原历史背景,指导他们进行短剧表演,新颖的表演形式一下子让红色文化思想教育课变得生动起来。
埋头幼苗间,肥水耕锄田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陈老师这里,永远不会是一句空头口号。办公室里,总能看到她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大创项目的身影。
陈老师对学生焦磊的研究项目印象颇深,他以“模拟联合国活动在华东地区发展现状的调查”为主题立项,参加了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从项目的申报到项目的进行,陈老师都进行了精心的指导和策划,为解决模拟联合国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师生交流会已经成为课余时间的常态。
在陈老师的指导下,焦磊形成了一系列有态度有价值的观点。同时把这些观点整合,发表了两篇水平较高的论文,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他开创了南京晓庄学院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先河,并热切耐心地向学弟学妹传授经验,毕业后成功考取上海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自闻颖师谈,起坐在一旁
在陈红英看来,学生的智慧不是一个器具,等待老师去填满,而是一块可以燃烧的煤,有待于自己去点燃。在课堂上,陈老师从未当面批评过未能遵守课堂纪律同学,而是用眼神示意或者改变自己的声调和音量吸引同学的注意,她认为学习是学生的选择,自己要做的就是对得起同学的自主选择。在与学生交往中,她从未刻意强调师生身份的区别,总是用幽默含蓄又不失风度的语言。2017级思政班颜习玲表示:“课下和老师多次交流,在有意无意间培养了我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方法的养成,这是对我最大的启发。”
陈红英老师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和智慧的种子,以知识教育为根基,以切身实践为土壤,以柔情为阳光,以耐心为雨露,在贫瘠的心灵上开出感恩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