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

“ 应 用 型 人 才 ” 培 养 绽 放 异 彩 ( 二 )

— — — 记 人 文 社 科 系 与 机 电 工 程 系 的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之 路

作者:李丽娜  徐梓榕  尹萌    
2010-06-30     浏览(520)     (0)

  应用型人才的最基本特点是什么?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简言之“心里有做事(从业)的套路、眼睛能看到要做的事情、手上有做事的技能”。我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核心,以全方位素质提升为契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基于这点认识,我院开拓了多条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搭建了学科竞赛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实践平台、就业创业平台,全方位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护航。其中,我院人文社科系、机电工程系都表示,将系部教学重点放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文社科系:免写论文,走人文应用型之路“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多可以在实验室里完成,但是我们文科的素质培养一定要走进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实训完成。”人文社科系蒋先进主任一语道破了人文社科系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其他的理科系的区别。
  人文社科系在分析文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后,打造了风格独特的人才培养计划。“免写论文”的大胆提出为该系应用型人才打开方便之门。除此之外,人文社科系为各个专业制定了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为法学专业开展模拟法庭实训课,组织行管和新闻专业学生到广州参观大型企业和报业集团等校外实训基地。
  “免写论文”作为人文社科系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打单曲”,在2009年已经取得了不错成绩。有14名毕业生顺利通过了“免写论文”的审核,他们或通过了多门职业技能考试或者在期刊上大量发表文章,或者做了大量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四年的实践积累为他们拿到了毕业论文的“免写权”。但是,“免写论文”并不是降低了我院学生的毕业标准,从其“免写”的要求上看,反而是对那些申报“免写论文”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文社科系把“免写论文”的标准和要求明确计入毕业设计模块中,各项学分分配和各个专业都有细致的区分。这样做也确保了这项决策能有效、长久和稳定地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蒋主任说:“学生们发表的文章和所做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水平已经大大超过毕业论文了。我们何不给那些优秀人才多点时间去考研或找工作,这样也是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的体现。”
  关于最近人文社科系多个班前往广州观摩知名企业和著名报业集团的专业实习活动,蒋主任指出这又是人文社科系一项新的尝试,“不断创新也是人文精神的一项主要内容。虽然这暂时还不能作为一项长久的机制来运作,但是我们会不断摸索,根据课程需要并组织先期论证,最终找出一种最有效的运作方式。”蒋主任相信通过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增加感性认识,体验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正规报业集团的高效运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开阔他们的眼界,最终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人文社科系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还贯穿着孙中山精神的潜移默化。人文社科系成立了孙中山研究所并招贤纳才,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正在编撰的《孙中山概论》也将在年底出版。蒋主任分析:“孙中山精神中的博爱和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孙中山精神为指导的人文社科系应用型人才培养一定能事半功倍。”
  蒋主任说:“很多项目我们才刚开始实施,还有很多项目已经开始或者即将开始。对于课内实践,我们在逐步增加实践的学时和学分数量,各个专业将要求不低于15学分。一方面我们在建设校内的实训基地,如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室,微机房。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开拓校外的实践实习基地,每个专业将不少于三个。”不断巩固已有果实,继续加强基地建设,争取社会各界支持,这条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已经开始,人文社科系也将在一系列成果的伴随下一直走下去。
  机电工程系:实践当家,国家赛事屡创佳绩我院机电工程系近两年来学科竞赛硕果累累,涌现了一大批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获得国家专利二十余项,多次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项,2009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机器人舞台擂台赛一、二等奖;2010年在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广东赛区)夺得一、二、三等奖;2010年在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广东赛区)夺得一、二、三等奖。取得丰硕的成果不仅展现了我院学子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展现了老师的实践指导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成果。
  机电工程系一直坚持走“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机电工程系刘保军老师带领七位年轻教师,长年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制作。机电工程系主任顾晓勤说:“我院作为独立院校,在各种国家级的比赛中与‘各大名校’同台竞技依然能脱颖而出,也证明了我院有着自己的强势。这些傲人的成绩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将平时所学习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充分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顾主任谈到:“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能充分引导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这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很好的体现。学生选老师,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选择学生。同学们根据平时的兴趣爱好,有了想法便与自己选定的老师进行交流,而老师又接受‘点子好’的学生授予相关的理论基础,并在学生的动手过程中为他们解决疑难。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机电系每年都安排专门的经费送学生到校外进行各种实习。”
  如今该系的一些优秀毕业生,由于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刚走出校门就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主要工作,且无需培训就“即刻上岗”。在中山市乃至广东省,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比较多,如果能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即使在如今就业相对较难的社会上,就业前景也一定是乐观的。一些参加过学生科技竞赛的同学,由于综合能力强,毕业后很快成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的骨干,被派往巴西,印度,土耳其,卡达尔等十几个国家实地联调,企业老板称赞机电工程系毕业生“技术过硬,为人低调,团队精神好,比许多重点大学毕业生更加适合中山的企业。”
  学生一出校门就能上岗,与平时的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此,机电工程系坚持“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六项举措”:搞好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机电工程系涌现出彭芳、刘跃华、朱春媚、沈文浩等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加强专业知识的更新,搞好与企业的合作和科研;搞好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搞好数字化教学;保持“积极开展学生的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的优势策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机电工程系建立了机械电子综合创新实验室、CAD实验室、数控技术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机电设计实验室、柔性制造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与接口控制技术实验室、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实验室、电力电子及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现代控制技术实验室、工业设计综合实验室等,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硬件的保障,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进步。 (校报编辑部 尹萌 徐梓榕 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