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临沂大学 - 《临沂大学报》

衔华佩实草木成林

——记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

2019-05-20     浏览(130)     (0)

筑牢生态屏障,守护绿水青山。依托于临沂大学建立的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2009年通过山东省科技厅评审立项审批之后,将环境保育的理论研究与区域生态规划等应用研究相结合,陆续成立了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规划设计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中荷沉积环境测试技术合作研究中心、沂蒙山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园等高水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主动服务地方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实验室紧密跟踪国际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组建了一支涵盖水土保持学、土壤学、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工程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团队。实验室以我国北方土石山区典型区域-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为重点,围绕水土流失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将环境保育的理论研究与区域生态规划等应用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特色和研究优势,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实验室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美国乔治亚大学等14所国内外高校;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捷克科学院生态修复研究所等12所科研机构;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安信集团、中节能(临沂)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等14家省内外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协作单位,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原创性应用技术成果,获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实验室依托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平台作用,积极融入以政府、地方与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科研实践,成为学校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城校融合发展的排头兵。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实验室拥有一支精诚团结、年轻朝气的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团队固定研究人员59人,40岁以下青年占比70%,已成为实验室科研主力。实验室目前有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其中,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山东省省属高校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人。

实验室主任张弛教授是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国际城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SCI期刊JournalofAridLand副主编。在生态系统数值模型、丝绸之路区域碳动态的气候响应特征、城市生态系统碳过程等领域,近5年承担包括“973”项目在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5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Remote Sensing ofEnvironment、Global ChangeBiology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3篇,获发明专利3项,自主研发并在国际生态模型学会会刊上发表了干旱生态系统模型AEM和城市生态等级模型HPM-UEM,应用于多个“973”项目。

学术带头人刘前进教授是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联合基金项目获得者、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坡耕地土壤侵蚀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属高校优青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项;在SoilScienceSocietyofAmerica Journal、Soil&TillageResearch等SCI二区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篇。通过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促成实验室同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推动了沂蒙山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孟良崮小流域观测站等平台建设。

学术带头人孙爱德教授围绕水环境污染与治理开展研究,在环境地球化学和环境分析化学领域,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高校科技计划项目、1项江苏省博士后基金,先后在Chemical Geology、MarineChemistry、Science in ChinaSeriesB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1部,获发明专利2项,获山东省高校科技奖三等奖1项。

学术带头人于禄鹏教授围绕区域环境演变开展研究,在释光年代学与地貌学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联合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GSABulletin、Quaternary Research、Quaternary Geochronology等SCI刊物发表论文13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篇;组建了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下属的光释光年实验室。

成立近10年来,实验室通过探索以标志性成果和重大任务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机制,依托临沂大学“优秀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紧密结合的团队组织形式,构建起“团队、平台、成果”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科研发展模式,科研工作呈现多点突破、亮点频现的良好局面。

创造多项“首次”,实现零的突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点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办审核,生态学学术型硕士点获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自然地理学“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获批了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群)。

用数据说话,学术实践成果颇丰。近3年来,实验室承担了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及其他项目共计76项,累计研究经费2025万元;承担农业规划类横向课题32项,争取经费465万元。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研究经费1539万元;省部级科技项目34项,研究经费486万元。

展望未来,砥砺前行。实验室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紧围绕硕士点建设这一主线,不断强化学科团队建设,以学科建设引领平台建设、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科研技术优势,积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助推城校融合发展,为早日把学校建成“全国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赵长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