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
图片新闻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地方输送了2万余名全日制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中山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学校历史悠久,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与现代产业发展技术、人才“双支撑”水平同步增长,正奋力建新功。粤港澳大湾区正奏响引领发展的磅礴乐章。


近五年来,学校共为地方输送全日制应用型本科人才2万余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国古代“四书”之首的儒学经典《大学》,开篇便阐明了大学的要义。
数千年后的当下,在岐江之畔,被誉为“城市中央花园大学”的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被市民亲切地称为“我们自己的大学”。学校自建校以来,秉承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之壮志,集华侨心力,引凤凰以筑台,育桃李以致用,紧密结合地方发展所需,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撑等方面全力支持城市的发展、产业的繁荣。
41年改革开放大潮奔涌,中山市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沧桑巨变。这座城市从小县城升格为地级市,从农业小城逐渐发展成工业强市、教育强市和文化科技齐头并进的创新城市。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个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将打造湾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中山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三大发展定位迈进。在这个华丽升级的过程中,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发挥着应有的贡献。
时间的大幕回到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刷新历史的年代,充满蓬勃生机和创造活力。1985年5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全党全国在教育指导思想上真正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向,成为共和国教育改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教育犹如春潮涌动,呈现空前强劲的发展态势。我校最早的前身中山大学孙文学院于1986年应时而生,开启了中山市兴办高等教育的探索之路。
30多年前,以吴桂显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华侨怀着“兴学以报国”的理想,倡议在伟人故里中山市兴建大学并慷慨捐资。1986年10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山市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1995年,学校独立建制,实现省市共管,更名为中山学院,着力为中山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002年,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探索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学校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中山市历史上第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30多年的时间里,学校通过“扩容、提质、强服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实现了由专科到本科的跨越,实现了办学规模从千人到两万多人的跨越,取得了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双丰收。
粤港澳大湾区正奏响引领发展的磅礴乐章。随着学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现代产业发展技术、人才“双支撑”水平也“水涨船高”,学校在中山市大步向前的新征程中,正奋力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