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青岛理工大学 - 《青岛理工大学报》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总目标和新要求

—— —学习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颖卮    
2019-10-20     浏览(1143)     (0)

2019 年 8 月 16 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 《意见》 为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意义重大。学习贯彻落实 《意见》 精神成为新学期教育部门、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任务。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主体,更需要认真领会 《意见》 精髓, 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总目标: 铸魂育人

《意见》 开宗明义地指出, 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就是为了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 铸魂育人就是通过思政课帮助青年学生铸牢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之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青少年阶段看作人生的 “拔节孕穗期” , 强调学校思政课在“铸魂育人”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 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容、 形式、 方法都应实实在在地服从于、 服务于 “铸魂育人” 这个总目标。

铸魂育人,我们不能一味地给予学生结论性的知识,还要引领学生在人类信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了解人类信仰的发展变化过程。了解了人类信仰演变的历史过程, 学生才能掌握原始信仰、 宗教信仰、 哲学信仰等信仰形态的实质, 才能分清科学信仰与非科学信仰的根本区别,并会在比较与

分析中得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居于历史先导地位的一种哲学信仰形态, 是最科学、 最进步、 最合理的信仰体系。 唯有如此, 思政课才能真正达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地教育效果, 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信仰的转变。

铸魂育人,我们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还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我们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入手, 引导学生把握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 感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厚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基。

二、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要求:思想性、 理论性和亲和力、 针对性

紧紧围绕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这一根本问题,《意见》 明确要求新时代思政课要 “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 理论性和亲和力、 针对性” 。 这是党和国家首次用 “思想性、 理论性和亲和力、 针对性” 这一对关系概述对思政课的新要求。

思想性、 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 坚守思想性、理论性是思政课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的内在规定。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 理论性, 突出思想价值引领作用, 《意见》明确提出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 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 。实践证明, 唯有通过扎实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在学理上才能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根本一致性,才能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现实基础、根本原则、 主题目标、 战略规划及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曾说: “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 ” 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与理论 “彻底” , 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亲和力、针对性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能力素养, 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针对性, 思政课教师就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讲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善于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难点和困惑点使用学生生活中的语言来 “解惑” , 成为学生成长之路上的知心人, 进而拉近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拉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之间的距离,真正让思政课成为有温度的课程、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思想性、 理论性是亲和力、 针对性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的思政课就会出现娱乐化、 浅薄化倾向。 亲和力、针对性是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的重要保障,没有这个重要保障的思政课必然枯燥乏味、 生硬死板, 既体现不出因材施教,也不能更好地传播、 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

总之,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 我们只有用心领会 《意见》 精神, 依据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总目标和新要求, 才能让思政课改革做到“少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创新与创造” 。

(作者院任颖卮袁历史学博士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