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漫游中国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卷》(连载三十三)
御海凌风·为船为海为国防(四)
作者:□主笔王春晖
文章介绍了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水动力学大师戴遗山和著名水声工程元勋杨士莪的事迹,他们都是该校海洋科研领域的杰出代表,为我国海洋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戴遗山毕生与船舶水动力学打交道,是船舶水动力学领域的权威,而杨士莪则在水声工程领域取得了奠基性成果。他们都具有勇于探索、甘于寂寞、追求完美和富于创造的精神。
3、船舶水动力学大师哈尔滨工程大学东校门内有一座简朴的拱桥———“工学桥”,一条小河从桥下静静穿过、流向远方,汇入松花江、融进大海,最终化为动力十足的海浪。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有一位教授,毕生与船舶水动力学打交道,他的名字叫戴遗山。
工学桥桥梁全长38米、宽19米,其中机动车道宽9米,桥两侧各有3米宽人行道。桥体为仿古造型,花岗岩护栏,泛光照明。在夏日夕阳影射下,拱桥在人们眼中是那样的厚重平实。
戴遗山教授在军工大院里的分量是举足轻重的。同学们都很敬仰戴教授,因为他学术水平很高,使大家都受益匪浅。除此之外,学生们还特别欣赏他那一手极其漂亮的左手书写的粉笔字,以及他单臂横渡松花江的英姿和勇气。
戴遗山,1932年3月2日出生,上海人。20世纪70年代,最早开展船舶适航性理论研究和数值预报工作,完成的船舶适航性计算方法获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先后完成对船舶减摇鳍的水动力性能计算及其优化问题和海洋工程浮体的二阶水动力的研究工作;90年代至今,组织指导了船舶在高海况下的非线性运动和受力的理论研究工作,在舰船三维时域线性和非线性水动力研究方面的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05年获得工程大学教师的最高荣誉———终身荣誉教授。
戴教授讲课很有章法。哈军工时期,戴教授还是位年轻的教师。但他提出的五分钟备课法至今仍备受后人推崇。他以5分钟为单位准备一堂50分钟的课,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将课堂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他讲起课来深入浅出,环环相扣,通俗易懂,逻辑性强。从哈军工到哈船院直至工程大学,凡是听过他的课的人,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都说听戴老师讲课是种享受。
戴教授在学问上追求“杂”。在戴遗山看来,做一名好教师,讲好一门课,应该每年都有新内容,常教常新,以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不搞填鸭式教学。他常常开玩笑说,家养的“鸭子”看着很肥,但能力不强。做教师,要当四处找食的“野鸭子”。数学课很枯燥,尽是令人头痛的公式定理,从抽象到抽象。而戴遗山讲授的数学课,却受到各专业学生的喜爱,原因就是他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尽量结合不同专业中的数学问题进行知识点化,学生自然对课程产生了兴趣。戴遗山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去啃各专业的教科书嘛!有人戏称我是杂牌军,因为我啥都知道点,但都不精。专业书啃不通的时候,我就跟学生一样上课。我感觉物理不行,我就听物理课。”因为学问“杂”,所以授课精,这就是戴遗山。
戴遗山从理论数学转入专业应用数学,是我国水动力学界著名专家。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基础性研究中作出贡献,奠定了他在船舶水动力学领域的权威地位。1970年,顾懋祥看到一篇美国人写的论文,在船舶领域用“保角变换”做一个数学处理问题。因为牵涉到数学问题,顾懋祥把论文拿给戴遗山看,从此,使戴遗山从理论数学转入到船舶水动力学领域,为自己的学术人生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他的成果,为我国船舶耐波性的理论预报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于70年代完成的船舶适航性理论研究和数值预报工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基础性研究工作常常同枯燥的理论与烦琐的数据打交道,是既难出名又难见效益的工作,没点精神的人是干不了的。而戴遗山却甘于寂寞,默默耕耘,终于研究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舰船适航性计算方法。他的船舶减摇鳍的水动力性能计算及其优化问题和海洋工程浮体的二阶水动力的研究更是独创性成果。这些研究提高了船舶设计效率,改进了船舶运动性能,由此,奠定了他在船舶水动力学界的地位。
戴遗山教授学术思维敏锐、善于抓住科研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突破,使他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一直走在国际同行的前列。由于他在学问上总有真知灼见,在军工大院里颇受推崇。在工程大学的校园里,人们在谈论一些问题时常常会这样说:“戴教授是怎么说的?”“戴教授是这样做的”。
戴遗山不求闻达、甘作人梯。中国船舶研究中心(702所)原所长吴有生院士的第一个博士生曾专程到学校向戴遗山请教,戴遗山就他的毕业论文中的有关问题做了一个月的悉心指导。吴有生曾说,“船舶水动力学界最高水平在哈船院”,就是因为哈船院有戴遗山这个船舶水动力学大师。
戴遗山追求完美,富于创造。三尺讲台上,他以趣为始,以坚毅为终,把枯燥的数学课讲得绘声绘色;科研领域中,他以无欲为圆心,以投入为半径,开创了水动力学的两个著名公式,引领了世界研究的前沿。
戴遗山的特点总给人以启示:在科学的道路上不但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更需要肯于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没有人敢断言未来的科技世界会是怎样,但是站在这些将科研教育事业视为自己生命的大师身边,你就会明白,再多的假想,都不如象他们一样真实地存在。
4、水声工程元勋哈尔滨工程大学有一条路叫世昌路,这条路与文庙街的交汇处,屹立着一座半身铜象,官帽花翎,威风凛凛。结合学校鲜明的船海特色,相信你不难猜到,这就是人们景仰的民族英雄邓世昌。邓世昌忧国忧民的目光与坚毅从容的表情让我们不由联想到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这个情牵海洋的校园里,耕耘着一群以海洋国土为自己事业的基点,把海洋事业当作自己精神世界的归宿,风雨兼程,一路攀登,向一个又一个的科学至高点进发,将毕生的精力倾心于这深邃的碧蓝的科学家。我国水声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1950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的19岁的杨士莪就被国家"拔青苗"选进大连第一海军学校成为了一名青年教官,从此他与大海、与海军结下了不解之缘。1952年哈军工筹建,杨士莪又奉调北上。1957年10月,杨士莪赴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进修,两年的进修学习使他获益匪浅。他像一部高灵敏度的雷达,在水声科学的广阔领域里搜寻和索取信息与知识。当时,虽说处于中苏友好时期,但"老大哥"仍然要保守军事秘密。四个实验室,只向他开放两个。那另外的两个紧闭的门里是做什么的?这问号只能用杨士莪自己刻苦钻研去间接地找到答案。他在专业知识的海洋里求索,最终破译了那里的秘密:舰船水下噪声研究工程。用杨士莪的话说,这是军事科研里"最要命的东西",人家当然要保密。这段进修学习的经历,使杨士莪从心底树立了建立我国水声工程专业的志向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