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深圳市创客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毛德乐回到母校,为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机械创新协会送上了今年的理事长基金。作为协会的创始人,毛德乐走出校门12年,已经成为了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并在深圳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但毛德乐始终铭记当年作为在校大学生,与导师一起创办机械创新协会这段经历,感恩创新基地对自己学业和品格的磨砺。他说,自己每年都要几次专程回学院,只为看一看老师,看一看创新基地,再与协会的师弟师妹聊一聊。
以赛促建 人才培养得以反哺
自2005年原工学院成立以来,学院就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组织成立了学生专业社团,安排指导老师,鼓励师生组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2006年省教育厅决定当年6月举办江西省首届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学院机械创新协会也应运而生,并逐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2019年该协会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0项。其中,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三项,在第12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年度总决赛中获数字工业设计大赛二等奖,在2019中国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工程竞技类机器人摄像头车型搬运赛季军(一等奖),在2019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荣获第三届3D打印造型技术大赛团体二等奖等等。可谓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苦是真的苦,我每年有7、8个月的课余时间包括寒暑假,全部砸进去了,尤其是在大赛前的冲刺阶段,我和团队成员经常在创新基地加班加点,实在困极了就在实验室睡一会儿。”机电工程学院17电器本1班学生、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届和团队成员摘得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的金盛龙同学说,“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是极其枯燥而乏味的,却又是充实而富有激情的。一次大赛就是一次漫长艰辛的奋斗历程,项目酝酿、项目设计、加工制作、安装调试,一整套流程走下来,需要付出无数的智慧和汗水。”
近年来,机电工程学院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和专业竞赛为抓手,促进了历届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专业素养教育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双提升”,也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对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师生解决好繁重的教学任务、学业课程与漫长的参赛准备之间的重重困难。”机电工程学院院长肖冠云说,“多年来,为了达到以赛促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学院将技能大赛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近年来,在学校的有关政策支持下,学院全面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把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作为学分评定的重要评价指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
以赛促学 学生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回顾创新基地发展的历程,有艰辛也有喜悦。”对于机电工程学院创新基地的创办经历和发展历程,康志成博士如数家珍。2006年6月,江西省首届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在赣州举办,当时学院并没有这类赛事的参赛经历。在院领导的要求下,他受命组建了两支参赛队伍,最终分别摘得二等奖和优秀奖,赢得了大赛组委会和同行们的认可,也为学校争取到了2008年江西省第二届机械创新大赛的举办权。康志成还记得,2011年为了参加在兰州举行的首届全国机器人大赛,在缺少参赛经费,更缺乏全国大赛参赛经验的情况下,作为指导老师的康志成,在领导面前立下了军令状:“如果我不能在比赛中获奖,所有经费将由我们自筹。”他带领几支参赛队伍不负众望,摘得了一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这一年,井冈山大学机器人协会成立,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迅速壮大,每年代表井冈山大学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截止目前,大学生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获得了10项一等奖,1项单项比赛全国亚军,1项江西省一等奖,也成为了创新基地的生力军。
2015年6月,机械创新协会联合无线电爱好者协会和机器人协会,组建成立机电工程学院创新基地。2016年初,电气工程系航模协会也加入其中,使创新基地得以进一步壮大。创新基地的指导老师由康志成、赵红霞、胡发焕、尹溪等担纲,实行老师和学生共同负责管理的体制。基地注重发掘真正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并加以培养和训练,在各种科创活动中实现各年级混合组队,形成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一年级新生以体验激发兴趣为主,二年级学生深度参与,三年级学生成为骨干,四年级学生结合就业或考研需求,参加教师的科创项目。
机电工程学院创新基地组建以来,学院师生每年组队参与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共取得了近200项大奖,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目前该基地有骨干大学生100余人,其中核心团队成员20余人。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创新基地条件大为改善,已经拥有了康志成老师负责的物联网和机器人技术、郑大腾博士负责的数控机床技术、尹溪老师负责的慧鱼技术、赵红霞博士负责的3D打印技术和肖根福博士负责的航模技术等小组,其他的兴趣小组也正在筹备中。
以赛促教 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学科竞赛为教师提供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机会,党员教师带头,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大学生走出课堂,以项目研究的方式,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不断提高实践实训水平。2019年,赵红霞博士、康志成博士申报了《基于自动化控制的耳机防尘网(编织布)组装机》这一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学生李水根、熊翰、李立聪、廖钟、黄俊参与项目团队,学生在创新设计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构思方案和进行设计,指导老师一对一给学生予以指导,开展创造性教育,采取独立学习、项目团队、技术讨论等方式,将学生置于竞技状态下去完成实际项目,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形成了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达到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该项目参加了2019年第12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荣获江西赛区数字工业设计大赛特等奖和全国二等奖。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促使教师学习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业态,参加企业工作实践。教师还通过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和科研立项,结合相关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合理地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学科竞赛中,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加快大赛资源转化,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姚爱民代表学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年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努力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学院已经决定,下一步要进一步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的作用,搞活学生第二课堂,借助主题教育和校院管理改革的东风,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性,特别是党员教师要带头参与指导,鼓励各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以深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学院更鲜明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