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报》

鉴王士禛故里 感为官者之清廉

作者:经济学院 徐梦婷    
2019-07-13     浏览(126)     (0)

我自两袖清风而来,不羡权贵不贪荣华,走时便是扬尘而去,留后世自顾评赏。———题记

故居的正门是仿清式建筑,很明显的对称式特点,正上方有一四字匾额“一代正宗”。四柱支起,镂空雕琢,仅远远望去,就给人一种压迫式的庄严。正门的右边是售票处,古代小暗亭的建筑风格,稳稳地嵌在规矩的正门画里,即使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也没有丝毫的违和感,故居的这一点细节性的修饰不得不让人钦佩至极。

我不喜欢高阁宏伟的翻新建筑,倒是对幽深的小巷情有独钟。你只管走在那些细碎的土砾上,就能嗅到一股穿越千年的味道,冥冥中告诉你关于流逝与传承的故事。这也是进了大门,让我浑身上下都舒畅起来的原因之一。

石凳、古灯、门栏、屋檐、牌匾……每一场视觉盛宴的背后,都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文化气息,仿佛我来到这里,俨然变成了前一世的路人,踩在坚硬的石地上,每一个踱步都回味无穷,或走,或停,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真实中又夹杂着朦朦胧胧的触感。

我不知道用什么去形容这个大院给我的感觉,脑海里只有一个字:简。抛开现代的修葺,没有大门,没有花花草草,没有栩栩如生的雕塑,那这整个大院里,就只剩下高矮不一的小土房了。你可能很难想象一个官至刑部尚书的朝中大臣,他的住所是这样的。去之前我也曾设想过,或许亭台高阁,或许水榭歌台,或许满是古代中国皇家园林般的那种奢靡豪华……然而,事实同我预想的千差万别。

直到我漫步穿过一个又一个记载着王士禛生活的屋子,在一块棕色的匾上看到这样一段描述,才终于了然:“身居法曹能勤谨职守,宽政慎行,公正处理各种人命大案、冤案;执掌钱粮时革除样钱,屏绝货贿,不名一钱;体贴民情为民请命,罢迎花会,清扬州积欠;为人忠厚淳大,生活俭朴,不枉费公家一钱,囊中如洗。”好一个囊中如洗,一个不在乎己身,设身处地为民着想的官,想必吃已不甚讲究,更何谈居所呢?

如是,我对于王士禛故居这个地方以及这个人,多了一层新的定义———“清”。清乃清简之意,清简得没有多余的饰物:屋内有一榻,榻上一小桌,桌载两杯盏,左右无屏风,唯墙上一画,泛着历史的黄,深深浅浅地嵌进眼里,好像这里的布局就该是这样,多一点都觉得别扭。纵观故居所有的厅房,好像都是这样的陈设:必备的桌椅、茶盏,夜晚照明用的油灯,能够遮挡阳光的帘子,唯一能够称得上装饰品的,大抵就是正厅的几个花瓶。

清也乃清廉之意,清廉得囊中如洗般质朴。正如王象晋的《清寤斋心赏编》中所说的那样:“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勤与俭。”只这四字要义,又是几人能真正做到呢?权且不说人人皆有贪念,这一个清字就忒难了些,又何谈公清勤俭皆独有之?清廉之上,我最钦佩的是清代贤臣于成龙,小时候看电视剧的时候总觉得这人怎么这么傻,天下恶人毋有除尽之时,贪官亦是如此,仅一人还要与这无穷无尽的险恶争斗,岂不是自不量力?后来渐渐长大,看尽了这世上丑恶,才终于知道:总要有人担起别人的希望,活成救世主的样子,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也是从于成龙喊出那句话的时候,我才渐渐明白,身肩正义,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我于成龙从不惹事,我也从不怕事!一个人只要不昧天理良心,还有什么可怕的,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身正不怕影子斜,胸怀坦荡荡,天地自开阔。这为官和做人啊,都是一个理。”

我想王士禛应当也是这样想的吧,不昧天理良心,就没有什么可怕的,身正不怕影子斜,便自有承担的勇气。所以在扬州五年,他清正自守,秉公执法,办案高效,令僚属惊叹,士庶称绝。犹记得那年郑成功沿海抗清兵败,朝廷借此严查镇压迎降抗清之人,一时冤案四起,狱中人满为患。王士禛不顾身家性命,查明案情,平反冤案,拯救了无辜百姓,遏制了诬陷之风,赢得了扬州百姓的敬重和感激。这后世的草草几笔,难以描绘出当时的凶险。不顾身家性命确实不为过,朝廷抓了人,你要放走,且说是冤枉,不是打了朝廷的脸是什么,只要是稍加精明的人,便是绝对不会趟这浑水的。而这其中的利害王士禛难道不知吗?答案必然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在官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人,当然知道此中凶险,但他却还是做了,做得彻彻底底。与其说是傻,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看不惯,或者说是忍不了。

故居之景如今想来仍然历历在目,有时候简单的东西却更容易打动人心,从王士禛故居一路走下来,最震撼的不是奇异的花草,也不是珍稀的花瓶锦饰,而是一帖帖的书卷,是庭院里一则则简短有力的警世名言,是写满了壮志的生平简介,是每一句诗里都透着为民请命的殚精竭虑……

此刻指尖尽是感慨,长话短说打下结尾之语:不艳慕那滔天的权势,不贪恋那无边的荣华,满腹经纶行在四海,以这悠悠天下为家,升也为民,贬也为民,如此清廉者,王士禛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