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潍坊科技学院 - 《潍科苑》

学子风采

2019-12-16     浏览(127)     (0)

李振,男,1991年生,2008-2011年就读于我校机电工程学院(现电气自动化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为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17位)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师从自适应结构/材料领域领军科学家、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学部主任Kon-Well Wang博士。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2篇,并申报数项发明专利。他在结构冲击及缓冲吸能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并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机械院1/7)北京SMC教育基金会创新奖学金特等奖(机械院1人)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奖章”(机械院1人)南京理工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南京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培养对象”

李振:作为学生,本职就是学习

作为学生,本职就是学习,这是未来各种发展可能的基础。学会总结、学会思考、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以保持高效的学习效率是关键所在。在各个阶段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并努力去完成它的过程是值得珍惜。把每个知识点研究透彻,弄清原理,并且每天尽可能让自己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多翻阅资料,建立自己的知识数据库,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或者制定怎样的学习目标,关键在于坚持。

哪里有谁的求学之路是平平坦坦、风平浪静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不断经历失败和打击,但是不要忘记初衷。艰难困苦都是经历,遇到了不能慌更不能怕,要勇敢面对。每一个不同的阶段都伴随着环境与生活的改变,保持初心,尤为重要。在面对新生活时,不管它和你期待的是否有偏差,我们都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既然无法改变环境,就只有接受环境或者改变自己,但要有自己的辨识和方向,不盲目从众。

我还记得2008年那个夏天,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大学之初,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太多的无奈,太多的迷茫,纠结在我的心头。陌生的草木,陌生的声音,徘徊在我的身边。但庆幸的是我遇到了2008级机电10班那群可爱的兄弟姐妹们,我们团结互助,相互扶持着度过了三年的美好时光。当然,还有待我们亲如兄弟的辅导员张庆荣老师。在那样的年纪,难免对校规校纪有所抵触,每当犯错,张老师总是悉心教导,方法科学合理,给我们成长的机会,不知疲倦的引导着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我的转折点在大学的第二个年头,学校组织专升本培训。那时,作为成绩中等偏下的我,本对这一切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负责动员的老师一遍又一遍的给我们介绍专升本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对于专升本的规划。是他让我下定决心,报考专升本考试。备考的初始阶段总是艰辛的,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差生。但在辅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我的成绩稳步提升,从开始的全班40名,提升到了考试前夕的全班第5名,并在之后的专升本考试中以全省610名的成绩顺利进入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就读。在这一阶段,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辛勤付出是我对学习重燃希望的起点,也是我学术梦开始的地方。没有多少人能在一开始就完全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都是一边迷惘,一边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进入本科阶段后,我延续了专升本期间的势头,最终以笔试成绩第30名,复试成绩第9名,总成绩第21名考取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在这路上,我永远持续一种饥饿感,对知识的饥饿对其他的饥饿,这样你就会时刻拥有危机意识,在潜意识的鞭策和鼓动下,有时候成长仿佛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当然这在看来往往觉得十分惊讶和不可思议,在奋斗的日子里承载了我那么多的梦想、成长、期盼、渴望、欢笑。所有的都让我觉得人生在大学这段岁月如此的完美,不仅仅让我对现实更加坦然,也让我对完美的大学生活和完美的未来更加的自信。当然秉承着潍科人正直守信、团结奋进、科技报国的理念,我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汗水和坚持收获了无数的荣誉。

时至今日,我仍然庆幸自己当初能够选择潍坊科技学院。是她,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她,给了我去更高的平台展示自己的机会。还是她,让我能够在如今人才林立的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