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三峡大学 - 《三峡大学报》
【我的履职故事】
服务民生源自于担当
2019-12-15
浏览(112)
(0)
周德聪作为民盟盟员和政协委员,提出并推动了一系列民生提案,如棚户区改造、中小学书法教育推广等。他的提案得到了落实,同时也获得了社会肯定。他积极参与文化下乡活动,送书法作品参加评选,其作品曾在全国巡展。
讲述人:
周德聪,民盟盟员,教授,第九、十届湖北省政协委员,第一至五届宜昌市政协委员,宜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
在担任省市政协委员期间,我提出的伍家岗区港务社区棚户区改造、修建宜昌大撤退纪念园、中小学书法教育推广等多个提案得到了落实,这些都是源自于服务民生的初心。
1992年,作为教育界的代表,我被推荐为第一届宜昌市政协委员。我没有写提案的经验,当时的想法很朴实,就是为老百姓多呼吁,帮忙协调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就好。
那时,我在原宜昌师专任教育系主任,学校的很多师生经常向我反映,寄信不太方便,现在的年轻人没经历过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应该不会理解学子们对家书的期盼。那时的东山大道还不是水泥路,路况很差,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邮车就没办法到学校来。
于是我就此现象提出了一个提案,在原宜昌师专、宜昌电大、宜昌市七中等师生较为集中的区域增设邮局业务办理点,满足人民群众的通邮需求。这个提案很快被采纳,政府在现宜昌城区东山大道和胜利三路转盘处增设了一个邮局业务点。
之后,我联合多名政协委员撰写了《关于充分开放我市现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议》《兴建宜昌市美术馆的提案》《修建宜昌大撤退雕塑或纪念园的提案》等提案。
这些提案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下,一件件变成现实。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已经向市民免费开放,体育场及城区7所试点学校的体育设施均对市民开放,宜昌大撤退纪念园也落户在夷陵长江大桥旁的醒目位置。
2014年,我参加宜昌市政协发起的“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带队到伍家岗区万寿桥街道港务社区了解社情民意。看到棚户区内的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还有一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居住环境较差,存在危灾脏乱等诸多隐患,我和社区的同志多次到居民家中走访调查,收集资料,撰写了 《关于尽快启动港务社区棚户区改造的建议》的提案。
2015年1月19日,就在政协宜昌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前一天,我收到政协宜昌市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我撰写的《关于尽快启动港务社区棚户区改造的建议》被评为宜昌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以来的优秀提案。很快,港务社区棚户区改造就有了实质性进展,老旧房屋已经拆除,居民们即将迎来崭新的生活。
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这个改变并不只是单纯依靠我的一个提案,更是依靠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棚户区群众生活的关心,多方面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才有效推动了此项工作,而我只是做了一个政协委员应该做的工作,仅此而已。
如今,我虽然不再担任省市政协委员,但我仍然关心着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和文化下乡工作。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工程”专家教师团成员,我参与了精准扶贫,送文化下乡等活动。我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11月初,我的书法作品《秋瑾·鹧鸪天 词》被列入湖北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屈原文艺奖获奖作品,此作品曾在国内巡展并收入巡展作品集。
照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