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建筑通讯》

深圳湾畔“创”新高

———华南公司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项目施工纪实

2019-12-16    

■文/韩鹏飞 刘渤 李云鹏

在美丽的深圳湾,南山区科技创新园高等教育基地和科技产业基地的交汇处,有两栋刚刚封顶的大楼携手矗立成为中国“南硅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便是华南公司承建的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项目。

项目由五栋高楼组成,其中两栋研发楼分别高312米和243米,刷新了南山科技园建筑群的新高度。这两栋研发楼的中部和底部由倾斜的两道钢结构连廊相连,方正的楼体和倾斜的连廊让它们显得科技感十足,这一成果的背后,凝结了项目团队三年多的汗水与付出。

立得稳, 钻向地心深施工在桩基施工时,项目地处深圳湾填海造陆区域,地下水位高,地质条件复杂,岩层起伏较大。“在这里进行桩基施工,就像在沙地上用细长的钻头打洞,既担心砂砾会塌陷,也担心钻头被坚硬的岩石搅断。 ”项目经理史魏介绍道。为了保障安全,他带领团队

经过勘察、试验,最终确定采用大直径、超长嵌岩桩的施工方案。

目前,绝大多数项目的桩基只深入地下中风化岩层,但为了保证项目桩基的强度,他们决定将桩基深入更深的微风化岩层。可地下岩层越深就越坚硬,导致钻挖难度异常之高,而普通的钻机根本无法满足要求。于是,项目部决定引进全国最大的旋挖钻机———SR630RC8 型旋 挖 钻 机 ,它的最大加压力及输出扭矩远远超过其它钻机,不仅能够达到普通钻机达不到的钻孔深度,也能大大加快桩基施工的进度。

由于项目所处区域地下水位高,桩基的混凝土浇筑需要在水下进行,一旦操纵不当便会产生气泡,影响浇筑质量。经过优化设计,项目在浇筑导管中安装一个充气球胆,这让整个导管就好像一个可以调节流速的沙漏,在混凝土沿管壁慢慢灌入的同时严格控制导管提升速度,充分保障浇筑质量。就这样,项目部一共完成1176根桩基施工,桩基整体深度超过50米,局部区域桩基深达80 米,最大桩径达2.5米,只为让这个三百多米的“大高个儿”能够稳稳地立在深圳湾畔。

站得高,妥善调度稳吊装

要说到项目的施工难度,就不得不提两道钢结构连廊的液压整体提升。这两道连廊总重1449吨,采用部分提升+高空拼装的施工工艺,其中连廊提升的重量分别为362.4吨和683.6吨,总重相当于100 辆公交车,设计共有308个连接节点,而且高区连廊需悬挂在158 米的高空中。

尽管之前积累了丰富的超高层施工经验,项目仍然丝毫不敢松懈。2019年3月5日,这是属于创新中心的“尖峰时刻” 。经过12小时彻夜不眠的预提升实验,钢结构构件准备就绪,140条钢索准备就绪,132个提升作业的监测点准备就绪,38个辅助设备准备就绪……凌晨5点整,史魏在对讲机里宣布提升开始,楼顶15台液压提升器同时发动,庞然大物被缓慢地向上提升,项目部管理人员精神高度集中。1米、2米……11点整,随着最后一块长达65.5米的钢结构构件,精准提升至158.65米高度的位置时,全体员工这才如释重负,共同分享胜利的喜悦,高区连廊顺利安装成功!

用得省,废块回收巧利用

降本增效一直是工程建设的重点所在。在基坑内支撑拆除后,大家对如何处理产生的废弃混凝土上有了分歧,有人认为应按照传统方式处理,这样更加经济快捷,而有人却认为传统方式过于浪费,应寻找新的处理方案。讲经济和讲环保的双方僵持不下,项目部一时之间陷入了两难。

这时,有人无意间提到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刘琼祥正钻研“废旧混凝土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课题。史魏随即要到了刘琼祥的联系方式并上门拜访,经过交流,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但众所周知,废旧混凝土因强度过低,不能简单地直接投入使用,因此从一开始项目大多数人对这项课题持怀疑态度,而史魏却坚持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敢创新,怎么能进步? ”

在无数次的计算后,专家构建出再生块体在不同组合力学下的预测公式,为解决问题迈出了第一步,项目部积极配合,在反复试验中不断优化设计。2018年1月3 日,第一块再生块体楼板顺利浇筑完成,经过测试,其力学性能,防火、防震性能均满足标准,实验成功!这次成功让项目部一跃成为深圳市首个应用再生块体混凝土的项目,为项目节省了20多万元。而这项技术也成功获得了2018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如今深圳湾畔,这座集研发办公、人才公寓等于一体的现代产业综合体已然崛起。未来,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将承载着每一位创业者的梦想,在推动深圳加快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核心引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