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 - 浙江传媒学院报
与艺术共鸣—— 《艺术导论》 读书笔记
作者:陈楼颖
作为一本美国大学人文学科艺术通识教材,作者是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F·大卫·马丁和克莱蒙特研究院哲学博士李·A·雅各布斯,以深入浅出的笔调,将艺术以一种更为人文的方式剖析得非常到位。在此之前,艺术在我眼中就是一个既美妙又艰涩的形象,这本书成功地让我与艺术有了深刻的共鸣,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所说“,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
人文学是对价值观的研究,作者在开头就明晰地指出价值在人文学和科学两个方面的用途大为不同,相比起科学对于价值的定义有着较为客观的评价,人文学中对“是什么”和“该是什么”的判定就没那么具有决定性作用。科学发明往往会被政治家所利用,而他们利用的同时未曾征询过发明者的同意,或是咨询过科学家当初设想的用途,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科学的使用判断该如何决定?通过对科学的探讨比较,我们得知人文学科的价值判断需要一个敏感的大脑,敏感的眼光。作者对于概念角度判断艺术的标准——这件事物由艺术家亲手制造;它的作者是抱着将之塑造成艺术品的目的去制造他们;权威专家认同它是一件艺术品——表示质疑。他提出判断艺术品应该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知”的方法。感知的方法可以分为主题、艺术形式、内容、观者的介入。这一方法未必能教会我们定义艺术,却提供了一种考察事物的方式,即看它们是否具有可见的艺术的特质。
价值在艺术中得到了清楚而持久的体现。传统的艺术理论告诉我们艺术的价值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物、境、理。艺术所产生的精神境界也可分为三个层次:最浅的艺术境界是模写,它是用直观感觉和相对独立的思维来反映现实的价值物;第二层艺术境界是联想,它是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来反映价值物之间的联系;最高的艺术境界是抽象,它是用理性的、辩证的观点来反映价值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作者举例《尖叫的回声》《永恒之城》,两件满溢着充沛情感的作品,和《格尔尼卡》《白、黑、红》。明显前两幅作品在理解上更容易被接受,而毕加索的画作需要了解历史背景才能理解,蒙德里安的作品则令人费解。看似简单的线条,却以纯粹的形式,带来极致的视觉冲击,这些纯粹的形式能够捕捉我们的想象力,引发思考。因此艺术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体,只有各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才会让人产生共鸣,产生价值。观者的介入是与艺术共鸣的重要条件。书中所说的介入指的是,“观者面对艺术作品,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作品本身发散开去的观者思维。”具体来说就是因为艺术作品是被创造性地改造过的事实,围绕作者主题,具有高度凝练性,所以可以引起观者的共鸣,引发我们的持续关注,乃至对意义的发现和思考。
作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读到电影、戏剧、文学板块的时候,有强烈的共鸣。电影章节中作者举例了《教父》《泰坦尼克号》,并以多角度,叙事结构、画面、音效、艺术效果等多方面完整地分析,虽然不是那么精细,但着实全面,重要的是文后还配有思考题,一步一步将读者带入电影的情景,尝试用制片人、导演的眼光重新看待影片。作者告诉我们,对于真正的艺术作品,这种介入是可行的,它使我们“忘记自身与事物的间离”,对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产生共鸣或者是因为艺术作品产生前所未有的体验,在这种介入中,增加对世界的理解。
最后我想引用书中地一段话作为结束。“人人都需要能暂时迷住我们的事物,某种偏离现实或理论中的既定路线的事物。这一点对艺术品的介入尤其有用,因为艺术能改造常规。如果艺术品对我们“有效”,那它就不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愉悦——它使我们的理解力更趋深刻。艺术永久地充实着我们的灵魂,使其更加自洽;艺术帮助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布置周边环境;艺术使文明成为可能“。(本报文艺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