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四川铁投城乡投资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铁投城乡》

暮春花事了

作者:□泰景公司 陈灿    
2019-12-12     浏览(16)     (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苏童小说的喜爱,并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文学的感悟。作者喜欢南方潮湿的空气和四季如一的绿色,同时也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所偏爱。文章中提到了颂莲、娴等人物,以及复仇、疼痛等主题。最后,作者认为一个民族必须深刻和坚强才能忍受悲剧,并强调要读懂悲剧的永恒性并深情地活着。


 

  暮春,花都落了,看苏童,看那些文字里的女子,仿佛就像颂莲在门廊下见两三串紫藤花倏忽从架上落下,惆怅忽来。

  陈家花园的秋天最醒目。秋天天色晦暗的夜晚,很冷很冷的风,长长的染着霜露的水袖,夜里雨打枝叶。季节自然是变动的,但又似是凝滞的。颂莲像苍白的纸片人,最后变成了守在井边的疯子。汇隆照相馆里的三代女子,截然不同的性格,不幸却代代相承,娴对着三色堇的第一次哭泣,芝执著于红色康乃馨。还有那条香椿树街,霏霏晨雨,漂浮着各式垃圾的河,畸形扭曲的人。大多的故事都是悲剧,悲剧也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美感。

  疼,这个字很特别。颂莲怕疼,小萼怕疼,娴怕疼。怕疼会让人变得软弱,会让人倾向于选择那个貌似不会带来疼痛的选项,然而,疼痛是无可摆脱的,如影随形。疼痛,像细微又清晰的血管,潜伏在生命里,人天生的趋利避害,往往会把人带向更深的疼痛。古希腊悲剧里,预言是预言实现的条件。我们都知道人性的劣根性,然而,往往对自己无能为力,我们不想承受疼痛,却又日复一日地疼痛着。

  复仇,这是那些年幼的男孩子执着的。失去一条腿的小拐,倍受嘲讽的舒农,觉得自己失去光明的轩。我难以捕捉作家的想法,然而依旧喜欢这一一真实与虚幻交织的故事,喜欢那种文字的质感,喜欢南方潮湿空气里躁动的人心,仿佛泛滥的河水。

  我喜欢那个叫布和的男孩子。大抵是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让我对描写少数民族的文学有些偏爱,喜欢那种和汉族截然不同的文化气质,虽然我知道我终生都只能浸在汉族文化里。苏童不喜欢南方,想大步跑,把南方甩在身后很远很远的地方。然而,我喜欢南方,尽管它在苏童的笔下如此不堪和肮脏。我心中的南方也不是纯洁的,而我依旧喜欢它。喜欢夏天的时候从海面吹来的风,喜欢那种长长的弯弯曲曲的古巷,喜欢南方四季如一的绿色,各种色彩摇曳在风里。或许很多很多年以后,我会更多的想起桂花在微凉空气中散发的阵阵香味,偏僻小道上泛着白肚子的四角蛇,秋天里地面散落了一地的花瓣,不停的有人践踏在上面,所有的花瓣都彻底破碎了,汁液染在我每天经过的小路上。

  文学上的悲剧是可以带着旁观者的心态去单纯观赏的,有心的阅读者却无意就走进去了。读苏童,在春季明亮的光线里,四肢冰凉,就像在温暖的天气里一口气喝了一大杯冰水,那种寒意,慢慢从肺腑里渗出来。

  确实,一个民族必须深刻,才能认识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又必须坚强,才能忍受。人也是一样的,要读悲剧,读懂悲剧,理解悲剧的永恒性,又要在闭上书卷后,深情的活着,敏感多情的心,要坚强,因悲剧带来怜悯和恐惧,依靠这些,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