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本报“初心璀璨——追寻农大英烈红色足迹”采访活动深入重庆合川

发现农大英烈唐木森 确认徐大昌烈士籍贯

2019-12-10     浏览(379)     (0)

本报记者在重庆市合川区开展采访活动,发现早期共产党员唐木森是原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学生,确认其同学徐大昌烈士是合川区铜溪镇湾桥村人。经过实地寻访和考证,记者在中华英烈网找到唐木森和徐大昌的姓名。本报将开展“初心璀璨——追寻农大英烈红色足迹”报道活动,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




本报讯 12月3日,本报记者在重庆市合川区开展“初心璀璨——追寻农大英烈红色足迹”采访活动时,在合川区双槐镇龙狮村发现早期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英勇牺牲的黄埔英烈唐木森是原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学生,确认其同学徐大昌烈士是合川区铜溪镇湾桥村人。
  记者走访了唐木森后人唐松、唐德联,赴合川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合川区档案馆查阅了相关材料。在此基础上,查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纂的《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以及《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合川卷)》《合川县志》《合川党史资料汇编》等文献资料,记者了解到:唐木森(1899—1927),字前杰,号用三,原四川省合川县渭溪乡(今重庆市合川区双槐镇)龙狮村唐家湾人。1915年考入旧制合川中学学习。与同学石天柱、华绍衡等组织“合川青年社”,开展反帝反封建及抵制日货的爱国宣传活动。1921年,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与在京合川籍同乡石天柱、华绍衡、徐大昌、黄肇纪等继续进行革命活动,恢复“合川青年社”(后更名“旅京合川青年社”)。1923年,因家庭经济中断,回到家乡复兴小学任教。1925年,回京复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受伤,幸而脱险。不久,被党组织派往广州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经受严刑拷问,坚贞不屈,英勇牺牲。
  此前,记者查阅《北京农业大学校史(1905—1949)》《中国农业大学史料汇编(1905—1949)》和《农大英烈》等书籍时,发现均引用《三一八惨案资料汇编》中“三一八惨案受伤者调查表”的内容,仅有“唐木森(四川人)农业大学”10字线索。
  在这份“三一八惨案受伤者调查表”中,还记载了另一名未注明籍贯的农业大学学生———徐大昌。《中国共产党北京农业大学组织史(1921—1937)》关于他的记载比较简短:“徐大昌,四川省人。曾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学生,农业革新社社员。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为反抗段祺瑞政权下政学系反动政客对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的统治,他当选为校务维持会成员。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被党派往黄埔军校学习。后在讨伐军阀的战斗中牺牲。”此后出版的《农大英烈》《北京高等学校英烈》中徐大昌简介,均是此内容。经赴合川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合川区档案馆调研,走访烈士侄女徐秉媛,结合《合川党史资料汇编》等文献资料,可以确认徐大昌烈士为重庆市合川区(原四川省合川县)铜溪镇湾桥村人。
  记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主办的中华英烈网“烈士英名录”栏目中查阅到,重庆市合川区烈士英名录里记载着唐木森、徐大昌的姓名。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本报推出“初心璀璨——追寻农大英烈红色足迹”报道活动,寻访农大英烈的光辉足迹,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目前,本报记者已先后深入北京、湖南、重庆、四川实地寻访,今后在继续开展采访、报道的同时,也将对获得的相关线索展开进一步寻访、考证。(何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