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洛阳师范学院 - 《洛阳师院报》

黄霸:微服私访教化治民

2019-10-15     浏览(24)     (0)

黄霸 (130-公元前51) , 字次公, 西汉时期淮阳阳夏 (今河南太康) 人。 他一生持政宽和, 施行德教,奉职守法, 以廉为本, 体察民情, 至今仍为百姓所传颂。 后世将他与龚遂作为 “循吏” 的代表, 称为 “龚黄” 。 史书上称赞他 “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 户口岁增, 治为天下第一” 。 汉宣帝也赞扬他是 “贤人君子”“国家栋梁” 。

黄霸年少时, 就立志做一名好官吏。 汉时并无科举制度, 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 发布诏令, 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都给官做。 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 从政后, 奉公守法, 以廉为本; 体察民情, 以劝课农桑为重。 在断案时, 崇尚仁政, 反对酷刑; 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 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 教化为先, 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 所以, 黄霸为官, 百姓拥护、 朝廷满意、 属下悦服。 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 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

黄霸的政绩在当时的大郡--颍川郡任太守时最为突出。 颍川郡管辖20个县, 有众多居民聚集, 围攻县府, 郡太守逃往京城向汉宣帝求救, 要求派武将镇压 “刁民” 。 汉宣帝有心派兵镇压, 丞相则推荐黄霸去平叛, 不用一兵一卒。 丞相呈上黄霸一份奏章, 说百姓造反非 “刁民” 刁, 而是官吏无能, 理法不顺; 官吏若教化为先, 事先把法令告诉百姓, 为官者做出表率, 身体力行, “刁民” 绝对不会造反。 汉宣帝认为有理, 委任黄霸为颍川太守。

黄霸微服私访, 骑着骡子带一个管家去上任。进入颍川地界, 一路上看到逃荒要饭的百姓一拨又一拨, 他就和这些百姓聊起来, 问他们为何要背井离乡。 逃荒者说他们的土地被豪强恶霸掠夺去了,无田可种, 不逃荒就得饿死。 黄霸问, 为何不去县衙告状。 逃荒者哭诉: 进衙门告状, 未开口先挨打, 谁还敢去啊!明白是豪强恶霸作祟后, 他向汉宣帝写了一份奏章, 火速发往京城, 恳请皇上恩准在颍川开仓放粮, 把颍川郡几万流亡农民安置好, 这样皇上的新政新法令就能在颍川实行, 颍川的 “刁民” 也就治理好了。

汉宣帝答应了这个要求。 所以, 黄霸到颍川第一件事就是出安民告示, 教化百姓, 学习法令, 并还派人到邻县和官道上贴告示, 号召流亡农民回乡, 凡回家开荒种田者发放粮食, 发放种子, 免税免劳役。

为了赢得百姓的信任, 他带头脱掉官服官靴,下地拉犁耕地。 他的做法一传十, 十传百, 外出逃荒的流亡农民纷纷回来了。

为了让流亡农民安心, 不再外逃, 他责令各县县令安置逃荒者, 违者重罚, 不听者革职, 到各县暗自察访, 检查督促。 他说: “这些逃荒流亡农民既是劳动力, 又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把这些流亡农民安置好了, 也是你们尽心尽职的政绩。 ”

黄霸到颍川上任, 不光安抚平民百姓, 还着力对贪官进行教化。 他把颍川郡20多个县令叫到大堂来, 一一背诵宣帝的新政新法令, 会背诵的就放走,不会背诵留下来读。

“六条问事” 是考察地方官员的标准, 内容包括不许 “田宅逾制” 、 “背公向私” 、 “侵渔百姓” 、 “聚签货赂” 等。 黄霸到任后将这 “六条问事” 法令在大街小巷到处张贴, 大张旗鼓地宣传, 老百姓知道了, 人人感恩皇帝。 他认为考察的目的应在防患于未然,而不是事发后的追究与处理, 所以令郡守官员和20多个县令个个心悦诚服。

他到任后重视农桑, 发展生产, 丰衣足食, 使农民上足以赡养父母, 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 好年成可以丰衣足食, 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流亡农民见有了出路, 便纷纷返乡耕种。

此后, 他开始打击豪强地主, 让其补足拖欠国家的税款, 返还强占百姓的财物。 并且不忘教化他们, 让其全家老小开荒种田, 自食其力。

待流亡农民稳定下来, 黄霸鼓励农民播种, 并下令禁止用粮食喂马, 把宣帝的休养生息政策逐一贯彻, 使百姓安居乐业而感恩皇上, 也使那些顽固不化的豪强地主不敢轻举妄动。

五年之后, 颍川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成了繁华富饶之地。 宣帝非常高兴, 下诏调黄霸出任京兆尹,并 赏 赐 他 100斤黄金。 他把100 斤 黄 金 捐献给颍川郡修理河道, 自己分文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