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洛阳师范学院 - 《洛阳师院报》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访我校1985级校友、新安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长付小平

作者:□ 本报记者 杨颍静    
2019-10-15     浏览(261)     (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对于付小平来说,他的希望亦是如此, 从1989年走上教育岗位, 迄今30载, 他从未离开过这片他所热爱的教育园地, “因为热爱,虽然辛苦, 但我是快乐的。 ”

付小平, 1967 年 4 月出生,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人, 中共党员, 硕士研究生, 中学高级职称, 新安职高党支部书记、 校长, 新安县第八届政协常委, 新安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 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职业学校优秀校长、 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 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等称号。

憧憬 · 传递 · 互惠

高考后填报志愿时, 付小平 “动了很大脑筋” , 内心的 “教师梦” 引领着他选择了洛阳师专。 彼时, 他的 “教师梦” 刚刚萌芽, 而让这个刚刚 “萌芽” 的小树苗茁壮成长起来的 “沃土”便是令他敬爱的老师们。 学院支部书记段书记、 班主任宋文献对学生事事关心的责任感和心理学老师刘岸英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深深打动了他,让他对教师一职更加向往。 老师们的授课方式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 即使入职多年担任了中层领导, 他仍然坚守在教学岗位上, 每天想的依旧是怎样把课讲得更加生动活泼。 “在洛师学习时, 让我最难忘的就是老师们对于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 因此, 我能够在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身上, 继续传递着教师这份职业独有的温暖和爱。 ” 当时担任付小平班主任的是宋文献老师, 回忆起求学的点滴时光,付小平微笑着说: “宋老师喜欢走在学生中间, 经常在学习、 思想状况等方面与学生沟通交流, 在学生为未来的就业困惑时, 他会及时找学生聊一聊, 听听学生的想法。 他的这些做法对我入职后担任班主任期间的工作有很大启发。 ”

付小平自己也没有想到, 毕业三十多年, 自己还与老师们保持密切的联系, 每年都要见上几面,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他与恩师总能找到联系的纽带。 “新安县职业高中现阶段办校规模较大, 教师较为紧缺, 母校每年都会派实习生到这里实习, 我也经常邀请母校的老师们来新安职高给学生做讲座, 给老师们做培训,这样'一来一回' ,联系自然也就多了。 ”

“老师要喜欢每一个孩子”

“热爱学生的步伐迈得更坚实,才能走得更远, 境界也会更高。 ” 在上世纪90年代, 生活条件还很艰苦, 但给贫困学生做饭, 冬天为学生烧热水洗头这样暖心的场景在校园里天天上演。 1994年, 付小平刚担任班主任不久后, 在找学生谈话时, 了解到一些同学的家庭情况不太好, 他就把每个月的工资拿出大半来资助学生, 当时有许多人不理解他这种做法, 但是当学生毕业多年返校时, 看着他们如今在各自领域的成功, 付小平觉得他的做法是值得的。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其中一个学生目前在创办小学, 前两天给我打电话沟通, 问学校该怎么设计, 设置多少个班级合适,要用多少土地、 多少规模等等。 ” 回忆这些事情时, 付小平脸上满是欣慰。

热爱学生是付小平的育人之道。无论是做普通教师, 还是做中层、 做校长, 他始终如一地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 “因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学生可能经常会犯错误, 我会允许学生犯错误, 但一定会给予改正的机会, 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 付小平也给予了殷切期盼。 初入大学, 要转变高中进大学之后就变得轻松这种观念, 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规划; 适应大学后, 不仅要注意学习大学里的专业知识, 培育专业素养,更要注重实践, 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多观察、 多领悟, 从而为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付小平一字一句的期盼和建议, 最终都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快乐地生活, 对未来充满期待, 要敢于有梦,并为此而努力奋斗。

热爱教育: 永远在路上

30载的坚守只因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只因单纯的喜欢。 带着这份热爱与喜欢, 付小平觉得自己的工作越干越有趣, 并有了更远大的梦——让职业教育真正 “落地” 。 凭借自己长时间从事职业教育的积累, 他不仅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还建设性地提出了中职学校公共课 “6+1” 和专业课 “做学教一体化” 的教学模式、 “条块结合、 分部管理” 的管理模式、 “村校合作、 校企一体” 的培训模式。 这些模式并不只是侃侃而谈, 而是基于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出的。 在这些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懂得理论方法, 更学会了如何去实践, 如何去适应企业的 “胃口” 。 付小平担任校长以来, 新安职高获得了全国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生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均达 100%, 有不少人成功自主创业。 新安职高为新安县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办学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但"落地"的过程无疑是艰难的."学校搞建设没有资金,招不到学生,学生不好管理,当时这些是我们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在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下, 社会以及县政府也越发重视职业教育。 在得到社会各界支持后, 付小平意识到必须加快学校的建设。 通过在网上查找资料、 实地调研、 走访一些教育一线的学校、 到江苏北京上海一线城市考察后, 他决定实施 “职教集团” “产教融合” 等模式。 在当时全国实行这些模式的并不多, 国家相关政策也刚刚提出来, 但是付小平看到并牢牢抓住了这个先机, 随即对学校一系列工作做出了 “大刀阔斧” 的改革。

在传统家长看来,职业高中的学生以后会考不上好大学, 就业面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 “学而优则仕” , 而不是 “学而优则技” 。 “把学校的管理做好, 把德育工作做好, 不断提升教务质量, 也要兼顾家长, 实现学生与家长同频共振, 这样才能收获好的教育效果。 家长自然而然也就喜欢我们了。 ” 付小平在学校的教育模式上进行改革: 在管理模式上, 化整为零, 缩短管理半径,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工作质量; 在教学模式上,实行任务驱动式德育教育和 “内化师德, 全员得育” , 让老师、 学生、 家长全部参与进去, 并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产生体验和感悟; 在培训模式上, 采取 “村校结合、 校企一体” 的方式, 根据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战略,帮助老百姓做特色种植、 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 把事情真正做到了老百姓的心上。

关于新安职高未来的发展, 付小平谈到, 要做好 “德育” 这个品牌, 让学校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特色、 产教融合特色、 校园文化特色, 并打造职业教育高地、 艺术教育高地、 继续教育高地、 国际教育高地, 同时在对口高考方面实现新跨越,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实现新跨越, 在产教融合方面实现新跨越, 在社会培训方面实现新跨越, “这些可能是我们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我也希望通过阶段性的年度工作目标来确保这些战略目标最终落地。 ”

“落地” 或许困难且漫长, 但不论外面世界如何变化, 付小平始终带着一颗热爱的心, 承载风雨的历练。 前路漫漫, 相信他不会感到疲倦, 因为唯有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即使岁月漫长, 职业教育也会因他的这份热爱见得花开、 弥漫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