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南开放大学(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 - 《湖南电大报》

追随革命先辈足迹 永葆共产党人本色

保卫处党支部赴桑植县开展情景式党课教育侧记

2019-09-15     浏览(143)     (0)

保卫处党支部在桑植县开展情景互动式党课教育,重走长征路、慰问帮扶对象、体验农家生活等,收到了良好效果。党员们表示要传承革命精神,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在田间地头上党课,瞻仰开国元帅故里,重走红二方面军长征路,慰问精准扶贫帮扶对象,吃农家饭忆苦思甜……保卫处党支部创新活动形式,走人桑植县以情景互动的式方式开展党员教育活动,让党课教育“活”起来“动”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回龙村位于桑植县城北部,辖区7.1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1940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是个典型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小、以农耕为主的传统村落。该村是我校定点精准扶贫点。

刚下车,保卫处党员们就体验到了回龙村人的朴素和热情。“还是党的政策好!”在回龙村“两委”会议室,拿到450元以捐代购款的老李以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激动地说道,“扶贫队给我们修路通水,为异地安置家庭建了新房子,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前往化香峪的路上,学校驻回龙村帮扶队队长、第一书记何灿详细介绍相关情况,学校扶贫队自4月2日驻村以来,严格按照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驻村帮扶工作的要求,聚焦脱贫目标,用心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谈到如何做好扶贫工作,驻回龙村帮扶队成员、保卫处党支部党员苏凯认为,“要用‘心’做工作,深入群众,和他们打成一片,工作上没有什么捷径,那就是要说公道话,办公道事,才能让老百姓满意。”新的扶贫任务下达时,苏凯同志小孩不到一周岁,正是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候,但他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申请加入了学校的扶贫工作队,驻点回龙村开展为期三年的扶贫工作,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洪家关白族乡是贺龙元帅的故乡,这里爆发过著名的桑植起义,经历过解放战争、湘西剿匪等战争洗礼,前后有5万桑植热血儿女背井离乡从这里出发,将自己的命运与风雨中的祖国紧紧相连。保卫处全体党员跨过贺龙桥,瞻仰开国元帅故居、纪念堂,在贺龙元帅铜像前,党员们庄严地举起了右臂,“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党支部书记肖胜旗带领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党员结合自身实际谈了认识和体会,“正因为革命先辈的牺牲奉献,我们才享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富强’二字,是一辈辈奋斗出来的”,邵海洋同志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退休前,该同志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等着车到码头船到岸,而是带领其他同志为校园治安管理兢兢业业工作,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年轻同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82年前,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82年后,我们沿着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重走长征路,用双脚丈量、用心触摸先辈们82年前的伟大壮举,让革命精神在现实中得到传承。”徒步的过程中,保卫处全体党员跟着党旗阔步前行,6.4公里的路程,没有一个喊累,没有一个掉队。大家热情似火,一路上讲着长征的故事,唱着长征歌曲,穿过乡间小路、穿过田野与村庄,一边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一边享受桑植美丽的田园风光。

在回龙村村支书周红霞老屋里,党员们畅谈着这两天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正聊得起劲,周大姐家人便招呼大家吃饭,猪是周大姐自家养的,蔬菜是她们自家种的,这种简单、绿色、健康的农家饭做法,让人垂涎欲滴。近来年,桑植县农产品质量更加安全可靠,随着精准扶贫的助力,农业正在向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蓬勃发展,驻村扶贫工作队正积极想方设法推销回龙村的绿色有机食品,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打开销路,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周大姐本是一名乡村医生,在乡里开着诊所,每个月有着不菲的收入,但想着还有很多乡亲没有脱贫,她毫不犹豫转让了诊所,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回到村里挑起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重担。在她身上,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榜样的光辉,让保卫处全体党员肃然起敬。

“接地气”是情景互动式党课显著特点,保卫处党支部在回龙村开展的党课教育实践中,打破了原有传统党课的局限性,解决了传统党课教育形式平淡、内容单一,党员听不懂、接受效果不佳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人、感化人、激励人,改变了以往“一人讲众人听”的传统党课模式,与党员的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贴得很近,与党员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贴得很近,达到了教育党员、增强党性、提高认识的良好效果。

(保卫处 张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