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大学生乡村创业者:“小欢喜”和“真烦恼”

2019-10-2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前往农村宽阔天地大展身手,挖掘隐藏在乡村里的机会。据了解,我校历届毕业生回乡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加,这不仅是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有效方式,也是为国家和家乡建设做出的积极贡献。
       今年六月毕业季,无数的大学生都在为工作发愁,与之不同的是,体育学院15级休闲体育(闽台合作)的黄清文踏上了返乡的征程。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回乡创业,感受创业中的酸甜苦辣。大学创业期间经历了许多事情并累积了经验,毕业后转型到乡村旅游项目。为了使家乡清新舒适的自然环境被更多人熟知,他去台湾学习了一年,跑了193个点收集、整理台湾乡村旅游产业的运营模式。黄清文创业公司叫桃隐旅游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目前合作的有20多家营地,大本营在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长岭村。
       “大学生在乡村创业,其实是挺艰难的。”创业初的小烦恼困扰着黄清文。乡村创业板块内容单调,且大多项目雷同,没有特色化。乡村的交通也是一个很大的阻力,由于对当地政策的不了解,创业氛围和环境欠缺等问题都加大了创业的艰难。大学生返乡创业,理想虽“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黄清文说,刚开始时困难重重,为了在众多雷同的项目中让自己创业项目脱颖而出,他和团队好几次都讨论到深夜做规划,“踏出第一步往往是最难的,我们熬夜赶方案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每个在乡村创业坚守的人,都有一个乡村振兴的梦。
       青年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黄清文的创业道路,得到了政府乡村创业政策上的保驾护航。他所在的乡村,能享受地方的免息贷款,缓解了他在资金上的压力。其次,家乡的民风民情也带给他温情和动力,父老乡亲都很友善,遇到困难也会给予帮助。
       人才招聘是创业公司的大难题,乡村创业尤其如此。由于对乡村的偏见,无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有成熟工作经验的群体都不愿意来到农村。乡村创业虽有困境但也有坚守带来的成就,欣慰的是,由于创业项目好,创业团队在村里洒下的泪和汗不仅带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创业项目带动了乡村活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乡村创业”,这不仅为人才输入,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技术和人才支持。目前团队已从17个人扩张到25个人,创业队伍也不仅局限于本地大学生,更多年轻人从南京,上海等地来到乡村。
       黄清文说,“我毕业时本来是打算出国留学,但了解了乡村振兴后就想着要为家乡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于是把之前在大学期间攒下的创业资金和资源转型到家乡的旅游业上”。兴趣引路,披荆斩棘,他一路走来,用自己的努力做乡村振兴创业路上的追梦者。

本报记者 张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