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锻炼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难忘的工作经历。这一年里,我把理论投入到实践中,于实践中磨练自己。”2018年9月,我校土木建筑学院教师李晗到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报到,开始了他的服务之旅。
换个角度,从书本之外理解知识
2018年,李晗参加了学校官网发布的博士服务团的报名,最终成为第十六批博士服务团的成员。挂职期间,李晗任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工程师,主要负责协助技术总监,进行已有产品的性能改善和未来新产品的布局研发。
博士服务团是中组部、共青团中央为我国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提供智力支持的重点人才项目。选派博士服务团到基层,尤其是到贫困地区挂职服务锻炼,鼓励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与基层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促进了产学研相结合。李晗表示:“第十六批博士服务团核心是科技扶贫,即充分发挥博士的专业水平,服务于地方的经济与发展。”
实践出真知。“毛主席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李晗说,“所以,我想去一线了解土木建筑相关专业的市场需求,从书本之外的角度理解我所掌握的专业知识。”
基层是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平台。“这次服务不仅可以了解专业最新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还可以提升博士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增强今后的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李晗说。
精进不休,于磨练中增长才干
挂职到岗后,李晗对公司的每种产品的性能特点、主要技术参数、参照标准规范、生产工艺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锻炼自我,架起沟通桥梁。“在公司,我一直注重与领导、同事的交流,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虚心向他们学习,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李晗表示,他积极地向企业介绍学校情况,增进企业对学校的了解,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给予学校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帮助,搭建学校与企业间沟通、发展、友谊的桥梁。
磨练增才干,行行出状元。“履职之初,我的到来容易在同事们的思想上形成一种隔阂。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主动走入同事之中,不摆架子,积极沟通。”李晗回忆说,“其实,随着与大家接触的增多,我发现同事们不仅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可贵的是对技术的认知与熟练程度。”
在这次服务经历中,李晗不仅磨练了心智,丰富了自我,还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挂职锻炼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难忘的工作经历。感受之余,我进行了思考,思考如何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经历结合起来,思考如何进一步做好教育的工作。”李晗说。
知行合一,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挂职期间,李晗结合专业特长,为公司发展献言献策。在与工程技术中心的同事们交流讨论后,李晗提出有产品在施工使用及后期维护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原因、制定解决方案。
针对公司未来发展布局和产品定位,通过深入研究并与业界专家探讨,李晗撰写出“低能耗装配式绿色生态民居研究方案”。该方案得到了公司领导和业内专家的肯定,并以此方案为基础,建立校企之间长效合作和协同发展平台。
以本为本,实践为辅。李晗认为:“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教与学,不仅要以本为本,把课堂教学做到脚踏实地,而且要以实践为辅,通过亲自参与社会实践去获得知识,把实践教学也落实到扎扎实实。”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向高素质、复合型发展。李晗建议:“当代大学生,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所讲:“所有知识要转化成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通过挂职,李晗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还在锻炼中增长了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