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报》

淄博红色题材文学创作漫谈

作者:■王衍杰    
2019-11-29     浏览(323)     (0)



  淄博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地区之一,有着艰辛的奋斗历程和辉煌的革命历史,为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人就淄博红色题材文学创作进行浅要的漫谈。
  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及先进分子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富有革命斗争精神和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文明状态,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那么,什么是红色题材的文学?以描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大背景、大命题下的事件、人物为创作题材的文学作品。它包括:小说、散文、诗歌以及影视、戏剧、音乐等体裁的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人民事业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因此,红色题材的文学创作,显现出它的必要性、紧迫性和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就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红色基因的传承发表重要论述。他强调,要培养斗争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始终保持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培养斗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形势下,新的伟大斗争中,要求党员、干部、群众要加强斗争历练,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所以,时代需要红色题材的文学作品,把红色激情播撒进党员、干部、群众心中,成为永远奋斗的精神动力。人民呼唤红色文学作品,以英雄人物、革命故事、革命精神,慰藉灵魂,鼓舞斗志,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创作更多更好的红色题材的精品力作,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淄博红色题材的创作,有着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基础,优越的创作条件。
  首先,红色资源丰富。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淄博地区展开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卷,淄博人民的革命斗争贯穿了整个中国革命的过程。因此,淄博地区具有丰富的红色遗存:红色足迹、红色文物、红色事件、红色故事、红色纪念场所、红色纪念地、红色遗址;有无数的革命先烈、英雄人物以及至今健在的老革命。《辛丑条约》签订,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一战前后,山东相继成为德国、日本的势力范围。胶济铁路横穿淄博,淄博矿山资源丰富,成为帝国主义掠夺、封建压迫的重灾区。淄博的产业工人多而且集中,贫苦农民多,受剥削、压迫重,具备了开展革命的基本条件,淄博成为最早开展中国革命的地区之一。中共“一大”召开后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中共“一大”的两名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多次来到淄博的博山、洪山、张店等地开展革命活动,留下了红色足迹,这是极其珍贵的红色题材创作资源。从早期党组织建立到土地革命时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淄博地区都有红色的遗存。具有代表性的有:磁窑坞会师旧址、马鞍山保卫战发生地、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华东野战军整军司令部旧址、中共张店车站支部成立地址、中共淄博支部活动旧址、中共周村邮局支部旧址、山东矿业工会淄博部成立旧址、中共博山小组成立旧址、淄川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旧址、中共长桓临四边县委驻地旧址、中共沂源县委成立旧址、南庙大罢工旧址、激战三官庙旧址、太河惨案旧址———钓鱼台等。淄博有12000多名革命烈士,为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了马耀南、焦裕禄、朱彦夫为代表的众多的英雄人物和百名共和国将军。淄博地区仍然健在的老革命多。例如,百岁老红军秦师。他们分别生活在干休所、大中专院校、城市居民区和广大农村,他们是淄博革命历史教科书、活字典,是淄博的红色故事会。十八大以来,淄博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修缮遗址、建设红色纪念场所,举办展览、讲座;党史地方志部门搜集、抢救、整理了几千万字的文史资料。还有淄博周边的滨州、东营、济南、临沂、潍坊以及青岛等地市的革命斗争史、红色遗存。上述红色资源,为淄博红色题材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红色源泉。
  其次,良好的红色文学创作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淄博就出现了一批红色题材的文学作品。例如,刘知侠的《一支神勇的侦察队》曾改编电影《侦察兵》,王厚选的《古城青史》曾改编同名电视剧,刘玉德的《古都枪声》以及戏剧《红嫂》《焦裕禄》等等。这些早期的红色题材作品对当今红色题材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启蒙和示范作用。进入新时代,淄博的红色题材创作,呈现了良好的势头。例如,沂源县朱彦夫的《极限人生》,高新区杨金辉的《铁山硝烟》,张店区蒋新的《黑与红》,博山区李琦胜的《不一样的抗战》以及电影《焦裕禄》《周村往事》,电视剧《一马三司令》,戏剧《马耀南》,等等。这些作品是当今淄博红色题材文学创作的成功尝试。
  再是,良好创作环境。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红色题材文学的创作,连续出台鼓励、奖励政策,宣传部、文联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实行签约作家制度,完善了一系列扶持、奖励措施。定期组织学习,定期组织“寻找红色足迹”采风活动,召开红色题材作品发行会、研讨会,聘请高校教师进行红色题材文学创作专题讲座,为淄博作家们提供了文学理论的支撑,提供了学习创作、发表、出版的一切便利。随着淄博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淄博的交通四通八达,村村通、路路通,网络通讯全面覆盖,为淄博作家们深入生活、采访,搜集、整理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上述这些都为淄博地区红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优良的政治、经济、生活的生成环境。
  再是,淄博的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作家队伍素质整体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淄博地区的创作队伍在不断地壮大,淄博市作家协会为核心的创作团队之外,还有众多的文学社会组织和团体、文学爱好者,这些都是淄博红色题材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和有生力量。当今淄博的作家们,通过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作家进修班、培训班、研讨班、申请加入专业协会,参加各种专题研讨会、文学采风、文学讲座、文学交流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养修养。这是淄博红色题材创作的根本优势所在。
  本人认为,淄博红色题材文学的创作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研究和探讨:
  第一,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为理论武器,认识中国革命的目的、性质、任务,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方法,客观分析看待中国革命的现象、本质和淄博地区的革命斗争事件、人物。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唯一的正确选择。
  第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等系列讲话为指针,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和党史研究的新成果为历史评价标杆、标准,正确把握淄博地区革命斗争史脉络和革命事件、人物。
  第三,要把淄博的革命斗争中的事件、人物放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发展史,近代百年的屈辱史、抗争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史的历史长河中去审视,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去审视,并以此作为历史的坐标定位。否则,就会容易犯刻舟求剑、盲人摸象、一叶障目的错误。
  第四,以红色经典著作为典范,同时要继承扬弃传统的表现手法,摆脱思维定式,注入新时代元素、体现新时代特色、淄博地域特色。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所描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传播的精神,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例如,“三红一创,山青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以及《上海的早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苦菜花》《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平原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电影 《烈火中永生》《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戏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等。这些红色题材文学作品,在人物的塑造刻画方面,形象是鲜明的、栩栩如生,譬如许云峰、江姐、杨子荣、林道静、朱老忠、梁生宝、金环、银环、周炳、芳林嫂等。语言上是朴实无华的,从群众中学习了大量词汇。擅长大背景的渲染、大场面的描写,思想转变、革命激情的内心描写。诚然,这些红色题材的经典作品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尤其是早期的红色题材文学作品,在艺术性上是有欠缺的。具体表现为:在叙述事件上概念化,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标签化、脸谱化。正面人物颜值高,反面人物颜值低;在人物的整体塑造上,“高”“大”“全”。忽视人的七情六欲自然属性的描写或者不敢触及,即便涉及婚姻、家庭、情感也是带有明显政治色彩。内容上的套路化、戏剧化、程式化;在作品的结构、逻辑、语言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本人认为,这些表现的原因是:受时代背景的政治影响,尤其是某一个历史阶段政治环境的影响。比如,“文革”时期。受作者文化程度的局限,工农兵作者居多。例如,曲波、冯德英、高玉宝、浩然等。受中国古代文学章回小说、评书的影响;受苏联革命题材文学的影响(主因是翻译者)。因此,创作淄博地区红色题材的文学作品的作者,一定要避免这些“通病”再现,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挖掘灵魂深处的红色精神,在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创造有所创新。
  第五,要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文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属于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思想性是文学的灵魂与精髓。文学作品首先是人的创作,其实质就是人或者作者思想的展现。同时,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媒介,其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为人们喜闻乐见。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思想和艺术就是文学作品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思想性就缺乏灵魂,没有艺术性就会味同嚼蜡。所以说,红色题材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思想性不是单单指政治思想,也包括作者对他人的关心、对事物的关注、对积极兴趣的培养以及作者在哲学、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所给出的引导。艺术性是形式与主题的结合,是表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要深入生活,挖掘、提炼生活。文学作品要符合日常生活、惯常思维与认知范围。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才能与写作技巧。要彰显作品中的艺术性,就必须通过准确的表述、鲜明的刻画、生动的表达以及通过对整部作品的结构合理安排和表现技巧的灵活运用来实现。因此,淄博地区的红色题材的文学创作,一定要始终贯穿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又要用高超的艺术形式和手段让人们入眼、入耳、入心。
  第六,纵观淄博红色题材的文学创作,一段时间以来,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地方,存在着进一步发展提升的空间。这集中表现为,创作面不够宽泛,只围绕黑铁山起义、马鞍山保卫战等几个主要事件、人物创作,而且侧重于故事的讲述,忽视革命精神的发掘,侧重于大场面的描写,忽视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作品的体裁单一,只流于小说、散文、影视文学脚本等体裁,缺乏戏剧尤其是淄博地方戏剧脚本的创作,不能从文艺表现形式上全面铺开。在创作上,还满足于单打独斗,忽视实力作家的集体创作,缺乏集中优势力量打造精品力作的意识。因此,淄博地区的红色题材的文学作品,缺乏有深度、有力度、有影响的鸿篇巨制。
  第七,淄博的作家要勇于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吃得下苦,耐得住寂寞。敢于进行文学理论、文学体裁、文学形式的创新。
  总之,淄博红色题材文学的创作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良好的基础,优越的创作条件。既有强劲的优势,也有制约的短板。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宣传部、文联的坚强领导下,在淄博作家的共同努力下,淄博一定会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红色精品力作。
  (作者系淄博市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