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理论18班与成仿吾英才班的学员共同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学习。从济南奔赴延安,书本上的历史与人物跳出白纸黑墨的束缚,变得立体而鲜活。实地、实情、实景昭示着不朽的延安精神,带领我们重温艰苦而辉煌的岁月。
回溯历史,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延安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1935年到1948年,共产党人在延安浴血奋战13载春秋岁月,自力更生,顽强奋斗,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迷茫走向坚定,最终实现革命理想,取得胜利。
“思想比剑更有力量”,延安精神根植于共产党人不变的革命初心与坚定的理想信念中。1935年,历经了长征的艰辛,红军抵达了陕北。面临着从零开始的局面,共产党人以身为笔,以地为纸,用13载岁月在延安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个个传奇故事。王家坪、枣园、杨家岭、南泥湾等革命旧址,简陋的窑洞,记载着共产党人艰苦的生活条件与奋斗足迹,记录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正是在这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与方向的指引。国民党的围剿与封锁使根据地陷入了物资匮乏的境地,但共产党人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开展浩浩荡荡的大生产运动,创造了奇迹。
伟大延安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时期铸就。战争的爆发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血性,中国共产党在敌我力量悬殊、抗战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不懈奋斗,先后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获得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建立了新中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赞誉延安精神是“兴国之光”“东方魔力”。正是延安精神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与昂扬的斗志,延安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血与肉,是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
延安精神的生命力源自于它自身的科学性。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在党内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风气,破除了党内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不正之风。延安时期涌现出以张思德为代表的一大批为人民服务的党员与干部,以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利益不断拼搏为主要内容的张思德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屯垦在南泥湾的八路军三五九旅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来源于实践,又经过历史实践的检验,是科学的、积极的、耐得住考验的。
延安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丰富发展的。从延安市区到梁家河,平整的高速公路两旁都是植被青翠的丘陵。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交通条件差、黄土飞扬。1969年,习近平等15名北京知青到梁家河插队落户。七年知青岁月,使习近平深深扎根于黄土高原,融入农民群体。在延安精神的涤荡与农业劳作的磨砺下,习近平刻苦磨练,自强不息,把自己当做黄土地的儿子,他用实际行动走好了人生第一步。习近平在梁家河带领乡亲们培种育种、打水井、办沼气,成立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为村民们办实事,做好事,改变着梁家河的面貌,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正如习近平所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这么多年来,家乡每一点发展变化都让我感到高兴,家乡每一次灾害事故都让我牵肠挂肚。”他艰苦朴素,敢闯敢干,继承延安精神,孕育了新时期的梁家河精神,使延安精神得到了升华与发展。
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经久不衰。以延安精神锤炼政治品格。历史告诉我们,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成就离不开自身的拼搏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建国伟业。以延安精神激励创业精神,以延安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唤醒人民的奋斗意识,将推动改革事业阔步向前。
岁月有情,精神永存。在延安土地上,将士们用小米和步枪演奏的悲壮赞歌,用生命和鲜血泼洒的英雄史诗被永远铭记。回顾历史,面向未来,我们要传承延安精神,继承红色基因,以延安精神照亮新时代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