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南师范大学 - 《湖南师大报》

朱翔:寒来暑往耕耘勤 春华秋实桃李殷

2019-11-26     浏览(115)     (0)

  (上接第一版)

担当,是党员的天职;学术,是学者的天职。为了践行自己的天职,朱翔乐此不疲,一丝不苟,并精益求精。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80多项市县区规划的编制,足迹踏遍湖南的山山水水。湖南各县区的地域名称、地方特色、经济特征他都了如指掌。在200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精彩中国》栏目推出特别系列报道,朱翔应邀向全国、全世界介绍湖南。三湘大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被他的语言演绎得精彩纷呈,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称他为“活字典”。

朱翔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深谙“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于身边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他总是从严要求,言传身教。在承担湘教版地理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他对教材严格把关,交稿时14本教材未出现过一个错别字,被审查专家誉为质量过得硬的精品教材。在教材编写启动会议上,他这样强调,“教材关系国家教育,决不能出错而误人子弟”。

朱翔的学生,现在海南省建设厅工作的文天光回忆道,“一次课题讨论会后,朱老师把我留下来,指出我的论文还有好几处数据是空着的,这种敷衍塞责的态度要赶紧改正,‘做学问如同做人,讲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老师单独给我指出问题,很顾及我的自尊心,同时语重心长地提出要求,对我震动很大,可以说让我终身受益。朱老师是我最敬佩最喜欢的老师。”

长者大爱,德艺双馨铸党魂

科研上硕果累累,讲台上满腔激情,人前场后虚怀若谷、谈笑风生,谁又会料想到,眼前的这位儒雅学者曾经是一位绝症患者,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

1997年底,朱翔被查出患有恶性淋巴瘤,妻儿闻讯抱头痛哭,同事们也为之痛惜,但他自已却异常冷静和镇定。长时间的手术化疗使他痛苦不堪,可他照样为学生上课,照常申报课题。13次化疗,让他好几次春节及许多节假日都在病房度过,但他不仅没有因病耽误过课,而且还在病房里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和多项省级重点课题。

熟知朱翔的同事知道他很辛苦。患过重病的他,走下讲台经常会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常常在忙碌一天后回到家中,坐在沙发上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但凡有需要他参与的工作,他都会积极参加,从不推辞,充分彰显了一名老党员所具有的党性修养和高度自觉。此外,在担任湖南省政府长株潭智力办副主任(副厅级)期间,他仍把教学与科研摆在第一位,从未因繁忙的公务而耽误了教学工作。

用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是智者,用人格的力量吸引学生的是仁者,朱翔是仁智完美结合的优秀共产党员。饱读诗书的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总能给予特别的关爱。他清楚贫困学生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他们需要经济上的资助,但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撑。因而,他常常采取吸纳贫困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方式来提供帮助,一方面能够在经济上进行资助,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增强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实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每年研究生毕业期间,他总是自己掏钱帮学生支付各项费用,他说:“学生经济不宽裕,我应该让他们开开心心毕业”。30多年来,被他资助过的学生不计其数。

朱翔推崇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教育方式,他为自己工作和生活构建的人文环境也是这样一种氛围。他时常和青年学者一起讨论问题,在思想交流上无拘无束,在学术探讨上鼓励创新。学院一大批年轻教师得益于他的悉心指导,如今都已成为学科负责人或教学科研工作骨干。

在朱翔的引领和影响下,他所在的教师党支部成为湖南省高校工委表彰的先进党支部;他所在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被评为学校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并在全校表彰大会上作典型发言;他所在的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横向课题经费位居全校第一,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师大前茅。

人们歌颂教师的神圣,是因为崇拜师德的高尚。师生们敬重朱翔教授,是因为他对党性的执着追求,对社会的甘于奉献,对学子博大无私的爱。他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