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华大学 - 《南华大学报》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刘升学    
2019-05-30     浏览(136)     (0)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描绘了令人憧憬的宏伟蓝图,为几代人的强国梦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到 2035 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高等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我们要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宏伟目标和总体要求。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其具体而现实的初心与使命是:不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牢记创建双一流大学的使命。
高等教育的初心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不忘初心”,就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人民性,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办社会主义大学。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做好 “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的核心是让人民满意,这正是中国大学应该坚持的办学方向,也是中国大学在争创世界一流过程中不可迷失的方向,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显著标志。
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入实施习近平教育思想“五进”行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要按照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提出的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希望和要求,培养又红又专堪当大任的一代新人。
二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就是要保持政治定力,坚持质量建党,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坚持党对人才培养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三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办好讲好学好思政课,完善思政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提高教学实效,提升育人效果。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创建“双一流”大学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牢记使命”,就是要聚焦“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构建教育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明确指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路径在于通过内涵式发展加以实现。
人才质量跃升和办学效益最大化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涵。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若不能培养出素质过硬的一流人才,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在培养一流人才的过程中要适时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通过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部要素重组、结构优化,实现高等教育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促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同频共振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题中之义。高等教育内涵质量的跃升,最终要通过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提供的助推力的大小强弱来衡量,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将其发展进程中积累的学术优势、科技优势、创新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离开这一转化,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只是标签口号而已。
满足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期待的现实需要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价值指向。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与人民迫切接受高等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对高品质高等教育资源庞大需求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不全面现实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正是这一新矛盾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基本诉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内涵式发展是发展方式,“双一流”建设是战略选择。内涵式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本质要求,建成“双一流”大学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价值体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核心使命,是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共同基点,不忘初心、立德树人是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实践路径的指向。
目前,学校人才培养规模稳步扩大,生源质量和就业率逐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反映良好,但对照党和国家的更高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思想观念不够开放、整体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社会贡献度有待增强、办学资金不足、国际化合作有待深化、管理服务体系有待优化等问题。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关涉到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优化、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的水平、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创建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我们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要建设一流课程。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大力推进“放心课程库”建设。加快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
二要建设一流教学条件。规划落实两个校区的教学功能布局,按照学校省内一流的总体发展目标,规划建设好现代化教室、实验室及体育场馆,建成省内一流的教学设施平台。
三要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300名以上博士,教师总量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办学基本要求;加强高水平人才和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10名左右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50名左右高水平学科带头人、200名左右青年骨干人才。
四要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建设国家一流学科2-3个,建成省内一流学科2-4个,建设国防特色学科4-6个,保持临床医学ESI排名全球前1%,力争1-2个理工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五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创新协同育人机制为重点,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上虞、诸暨、东莞和长沙等4大创新研究院努力打造成为学校的“三基地一窗口”,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实践与就业的重要基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
六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业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七要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并形成覆盖各个教学环节、全校师生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完善学院教学业绩考核、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办法,将学院教学业绩与绩效分配以及资源占用等指标挂钩。切实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督导和监控,保障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途径是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要以质量为本,把标准建起来,把责任落下去,把机制完善起来,推动我校各项工作进入提质增效的轨道。
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立德树人,全力推进一流本科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工程,全面落实学校“一基三实,一路三建”的发展思路,打好南华“三大攻坚战”、构建南华“三大体系”,助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