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陕甘宁边区第一个中西医合作团体:

中西医药研究会

作者: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 张效霞    
2019-11-22     浏览(145)     (0)





  陕甘宁边区经济文化落后,缺医少药,边区政府一方面动员中医力量,充分利用当地中药资源,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同时针对长期以来社会上遗留下来的中西医之间互不服气、不搞合作的“门户之见”,为增进中西医团结,共同提高边区的医疗水平,不断摸索中西医合作的新途径,于1945年成立了陕甘宁边区第一个中西医合作团体——中西医药研究会。
       中西医团结,创造新医理
       1944年春,定边城区发生了白喉瘟疫,流行甚快,医治困难。三边分区专署于5月9日召集中西医生座谈,希望交换经验,得出治病良方。大家一致认为,中西医必须合作,才能增强医药工作力量,于是就提出组织医药研究会(《三边分区中西医药研究会》)。“参加的有中药铺十一家,有驻军卫生部和医院、地方的治疗所,共有西医十一人、中医九人、兽医六人、外科三人、接产妇三人”(《定边成立医药研究会,中西医生合作治病》)。
  1944年7月中旬,延安县召开中西医会议,讨论中西医合作问题。当即决定成立医学研究会,以改进中医,提高治病技术,抛弃迷信部分,学习西医,研究科学的治病方法为目的(《延县中西医集议成立研究会改进中医》)。
  1944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作了《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演说并着重指出:“陕甘宁边区的人畜死亡率都很高,许多人民还相信巫神。在这种情形之下,仅仅依靠新医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新医当然比旧医高明,但是新医如果不关心人民的痛苦,不为人民训练医生,不联合边区现有的一千多个旧医和旧式兽医,并帮助他们进步,那就是实际上帮助巫神,实际上忍心看着大批人畜的死亡。”这个讲话,对中西医合作的促进帮助更大。
  为促进边区中西医药人员合作,开展全边区卫生运动及医药事业起见,1944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李富春与李鼎铭的亲自指导下,召开了两整天的中、西、兽医座谈会。民政厅长刘景范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在边区各地共有1074个中医,54个兽医,390个中药医,要消灭疾病与死亡,要反对巫神,必需中西医密切合作。”31日下午,李富春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新民主主义的卫生建设,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卫生运动与反迷信运动,改造群众不卫生习惯,提高群众卫生文化水平;一为普及和提高医疗工作,这又包括如何帮助中医整理其经验,使之科学化,能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及如何丰富西医经验,使之中国化(能吸收中国医疗成果)的两个问题,中西医合作团结与改造中医以共同进行卫生建设的方针,不仅适用于边区与现在,而且适用于全国与将来。”他还从中西医的理论与边区的实际需要,反复说明中西医合作的重要性,双方应打破门户之见,西医在合作中应负主要责任,要帮助、研究与提高中医并从而充实提高自己。并指示立即成立延安中西医药研究会,吸收中、西、兽医参加。这一指示得到了全体与会人员的一致拥护,当场推举刘景范、苏井观、傅连璋、毕光斗、李治、陈凌风、裴慈云等七人筹备组织延安中西医药研究会(《文教会上中西兽医座谈积极合作为群众服务》)。
  1945年3月13日,中西医药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延安交际处举行。林伯渠在开幕词中说:“为了更有效地为边区人民服务,必须集中中、西、兽医及药务各方面力量,以消灭边区人民的疾病和死亡,救人救畜,达到边区人民的人财两旺。同时中西医合作之后,可以交流经验,使中医的经验与西医的科学方法相结合,而能创造新的医理和医术,对中国将来的医药建设亦有重大意义。”会议选举了35人的执行委员会,李鼎铭、刘景范、傅连璋、苏井观、鲁之俊、王治邦、李治、李志中、陈凌风、毕光斗、李长春、裴慈云、匡云鹏13人为常务委员,推选李鼎铭、刘景范为正、副会长,聘请傅莱、阿洛夫、米勒、山田、方禹镛等国际友人为顾问(《边区中西医药研究会总会成立》)。
  中西医药研究会“以团结与提高边区中西医药(包括兽医)人员、助产人员、卫生人员,实行中西医药长期合作,协助政府推广边区卫生医药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目的”“受各级政府之委托,帮助卫生行政机关与卫生技术机关解决有关人畜之卫生医药问题,宣传组织中西医药(包括兽医)人员与助产人员参加边区卫生医药建设工作,以增进边区人畜之健康,减少疾病、死亡为任务”。具体工作任务是:组织会员互相合作,交换经验,提高技术,教育会员为边区人民服务;进行卫生医药调查研究,举行中西医药合作座谈会,协助政府普及卫生教育,开展人畜卫生运动及改进医疗工作;举行特殊病例研究会、医药问题报告,融合中西医药之特长,提高边区医术;征集研究切合边区人畜需要的药方并介绍推广;出版卫生医药刊物,推广卫生宣传教育;协助卫生行政机关,组织医疗队下乡为群众服务;设计办理中西医药训练班,培养医务人才;指导、组织采购制造土产药材,种植药物及研究制造药品;受政府委托,登记各地中西医药人员(包括兽医)、助产人员及检验中西药品的质量及其应用。
  边区设总会,各分区设分会,各县必要时成立交会。会址设在延安市南关保健药社内,分设秘书处、中医部、西医部(《陕甘宁边区中西医药研究会暂定组织简章》)。在政府的大力号召与倡导下,1945年5月,关中分会与靖边县支会相继成立。其后,各地分会、支会也陆续建立起来。
       中西医合作,为群众服务
       1945年3月22日,中西医药研究会举行首次常委会议。因鄜县、子长、延安等县发生疫病,救治在急,当即议定组织医疗队下乡,每队要有内外科西医各1人、中医1人,在4月1号之前赶赴各地;各队的西医西药,由各单位负责,中医在延安市各公家药店中抽出,或由医疗队所到地的中医配备(《边区中西医药研究会总会组织医疗队下乡》)。
  这次巡回医疗队共计治疗4627人,建立了31个村的卫生据点,帮助成立了3个医药研究会,创办大小23个接生训练班,正式学习的有302人,亲手接了23个娃娃。在14个庙会上作了卫生宣传,作了4个乡出生死亡调查(《医疗队下乡工作的经验》)。以后,还曾多次组织中西医疗队下乡,为群众防病治病,宣传卫生常识。
  经常组织中医到医院参观,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中西医学术研究会议,以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1945年5月20日,在参议会大礼堂举行第一次学术研究报告,听取了中国医科大学傅莱医生《粗制青霉菌素》的报告,中医同志都认为大开眼界,希望以后要多多举行这样的学术报告(《中西医药研究会第一次学术报告,傅莱医生讲粗制青霉菌素经过》)。
  为培养与提高中医人才,1945年10月边区政府民政厅委托中西医药研究会主办中医训练班,招收25岁以上40岁以下,身体健康、略具医药经验、粗通文理的医生及有中等学识的男女50名(从各县招收住校生30名,在延安市招收走读生20名),进行一年半的培训。课程包括技术(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性、方解、炮制)和工作方针(卫生医药政策、卫生中医药运动、环境、妇婴及个人等卫生)两大部分,毕业后,将在自愿原则下,由民政厅分配回原地或他县工作(《培养医务人才,中医训练班招生》)。
  总之,陕甘宁边区中西医药研究会成立以后,边区医院里开始设置中医、中药,民间的药社里开设了西医门诊,出售西药,出现了中西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团结合作的卫生工作新局面,动员了一批中医参加工作,使他们在党的教育下,从一个自由职业者转变为“公家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