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报》

斯人已逝 风骨长存

追忆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创始人、林学院叶培忠教授

作者:沈惠    
2019-11-10     浏览(519)     (0)






  “我每天要到林场去看看种的东西,除除草,浇浇水,不去就不放心。好像做母亲的要给孩子喂奶一样,时刻记在心上。那些树你不去管,它们是长不起来的,会渐渐地完全死掉。”
  这是我校林学院叶培忠教授于1967年6月14日写给儿子的信,深刻诠释了他一生与林木的情缘。
  叶培忠,我国著名林学家、当代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创始人,我国水土保持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毕生致力于林业科研和教育工作,培养了几代林业科技人才,为我国林木育种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作出了开创性、历史性和不朽的杰出贡献。他在树木杂交育种方面贡献卓著,特别是杉木遗传改良的成就和黑杨派南方型无性系引种栽培的成功,对中国发展速生丰产林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水土保持研究方面,引种培育了多种水土保持植物,并推广种植。
  1956年至1978年,叶培忠在我校工作生活。今年,是叶培忠教授诞辰120周年。1956年,国家院系调整,叶培忠由武汉华中农学院到我校任教,1978年10月病逝,享年79岁。
  在缅怀叶培忠先生时,笔者遴选了他的几则小故事,试图通过文字来展现他的精神品格和风貌。

  一场讲座,一生追求

    叶培忠的早年生命轨迹令人唏嘘。他原名沈培忠,1899年出生,不满两岁父母相继病故,由姑母收养,更姓叶。为了帮助贫困的姑母养家,小小年纪他就学做很多农活。11岁时,他进了教会学校 “江阴励实中学”(含小学)读书,学校体恤他家境贫寒,让他长期寄宿在学校,平时在学校自助部工作。负责教室操场的清洁卫生工作和栽培管理校园里的花草树木。11年的中小学生活,叶培忠用勤奋勤劳奠定了自己的人生基石。

  1921的一天,励实中学请凌道扬先生作报告,题为《关于森林和水旱灾害关系》。凌道扬,毕业于耶鲁的林学硕士,金陵大学林科主任,曾参与制定中国第一部《森林法》。讲台上,凌道扬是怎样口若悬河舌灿莲花已经无从考据了,但是,会场上的一个听众———高三学生叶培忠则因此立志学林,为国担责,为民造福。植树造林,成了叶培忠的终身追求。
  1921年,叶培忠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带着学林的志向,他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学校还决定,以奖学金的方式承担他读大学的生活费用,条件是学成后回母校当老师。大学期间,叶培忠一如既往地勤奋学习,主修森林系全部课程的同时,还辅修了园艺系课程。1927年2月,他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获得了金陵大学金钥匙奖。回首往事,叶培忠对半工半读的中小学生活满是感恩。

  八方就业,山河破碎

    风飘絮从1927年到1949年,是中华大地命运多舛的岁月。这20多年里,叶培忠像一片离开大树的叶子,无法自主,任时代风吹雨打,到处漂泊。他履行和母校的约定回江阴任教,不料母校停办了;老师过探先介绍他到广西柳州沙塘柳林场任场长,遇军阀混战,林场停办了。1929年,老师陈嵘推荐他到南京总理纪念植物园 (今中山植物园)工作,1930年植物园派他到英国学习研修,1932年回国一直在总理陵园工作,同时兼任金陵大学老师。1937年南京沦陷后,先后任职于湖南省立高级农校、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峨眉山林业试验场、重庆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油桐研究所、农林部水土保持实验区武汉大学农学院。

  四海辗转,处处有为

    结硕果人生路,阻且长,在很多人迷茫踟蹰于一次次选择时,有志者,立志恒。上高中时凌道扬先生的一次讲座,让叶培忠立志学林,为民造福。读大学时,教授叶雅阁极力宣扬的森林富国强民之道则奠定了叶培忠的终身奋斗方向,年轻的他是那样义无反顾,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用森林富国强民的大道。

  尽管命运置他荆棘丛,但他赠命运玫瑰园。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叶培忠像一粒生命力顽强的种子,高种高生,矮种矮长,在他生命驻足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开出科研鲜花,结出硕果。他在林场,育种育苗,从事荒山造林;他在总理陵园,制定规划并落实,建成了分类植物区、松柏区、树木区、竹林区、药用植物区、灌木区、水生及沼泽植物区、蔷薇花木区等11个区。抗战前,他将自己培育的品种多样的针叶树树苗送到庐山植物园,为国家保护植物种质资源。先后以 “种植油桐之实用法”“用蓖麻叶作杀虫药剂之研究”“香椿树栽培法及其新用途”“川西十二种主要林种之树干解析”(和郑止善先生合著)“人参栽培法”“美国长核桃在我国之生长及其栽培方式”“檵木之新品种”““光桐品系之初步研究”“葛藤———大地之医生”“国产五倍子类之研究”“黄土区水土保持实施办法之研究”等为研究内容的十多篇论文问世。

    应国家所需,致力培养林业人才

    解放初,国家急需农林人才,但师资严重缺乏。在武汉大学农学院、华中农学院,叶培忠除了承担森林系课程外,还主动承担了园艺系和农学系的讲课任务。他从不讲条件,哪门课需要他,他就教哪门。当时没有现成的教科书,要开新课,所有的教学讲义都必须自己动手编写,然后油印。他先后承担了森林系的“树木学”“造林学”“造林学各论”“测树学”“森林经理学”、园艺系的“观赏植物栽培学”、农学系的“气象学“”水土保持“等课程的讲授任务。为此,他整日忙于读书、翻译、编写讲义、备课、上课,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叶培忠对育人工作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学校师生。1954年,他光荣地当选为湖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国家院系调整,叶培忠转到南京林学院任教授。在南林,叶培忠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一部分是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培养未来的林业科技人员;一部分是给各地来南林进修的教师上课,给他们充电,让他们回去更好地育人;还有一部分是给来自林业第一线的林场技术人员上课,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更好地指导林场生产。因为没有现成的教材,一切都要叶培忠自己去编写。为了做好这些教学工作,叶培忠真是呕心沥血,夜以继日。理论实践结合,培育多个杂交良种1956年,叶培忠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森林富国强民的追求中,他目标更集中,发力更精准,成果更辉煌。1958年,叶培忠立下宏愿:争取选育20个优良杂交树种提供造林推广之用,结合良种繁育进行无性繁殖及染色体和多倍体的研究。20多年间,他取得丰硕研究成果。
  中国柳杉和墨西哥落羽杉杂交,获得杂交墨杉(又名培忠衫、东方杉);中国马褂木和北美鹅掌楸杂交,获得杂交鹅掌楸;和陈岳武等人合作从事杨树、杉木、楸树、松类、油桐的杂交育种,获得多个优良杂交树种。
  和挺立在大地上的杂交良种相得益彰的,是一本本专著,一篇篇论文:《白杨繁殖育种法》《葛藤栽培法》《杉木和柳杉属间杂交报告》……叶培忠带着团队,用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践行了自己的初心。
  叶培忠懂得:“林业家的事业在山区,要走最困难的路,爬最艰险的山,穿没有走过的林,去发现前人没有来得及发现的新事物。”从1949年到1978年,是叶培忠把自己献给新中国建设大业的29年。祖国的利益,人民的福祉,是叶培忠追求的目标方向,也是他的科研动力。

  岁月有风云,科学家有本色

    1957年的《南林报》记载,叶培忠在1月15日的捐款救灾活动中,捐出315元,是他一个多月的工资收入,当时全校捐款总额为2066元。

  1958年,大地盛刮浮夸风。南林请来的一个教师作报告,说他们那高粱秆要用锯子锯,山芋亩产140万斤。叶培忠当即就向周围的同事表示:哪有这样的事,瞎说。科学家应该老老实实做人,对于每一个实验数据都要忠实记录,绝不可造假。
  1960年,由于政治原因,叶培忠被扣五顶大帽子,打入摩尔根学派,遭到批判。已经印刷了的《树木育种学》(教学参考书)被推进了纸浆池。
  1978年8月中旬,他应邀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参加北方林木育种会议,在会议上作了两个多小时的学术报告后,终因年老体弱,加上操劳过度,不幸猝发脑血栓,经抢救无效,于1978年10月27日在南京与世长辞。在出差东北之前,南京林产工业学院院系领导曾多次劝他要服老,不宜远行,不要去东北开会,可是,他却坚定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老是替我担心,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只要工作需要,我死在哪里都无所谓。”他执意要去东北开会,怎么劝阻也未阻止他的东北之行。
  在他有生之年,他如此告诫家人:“我死了,个人骨灰无需保存,不如作为肥料,使园林植物长得更美好。”叶培忠去世后,家属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将骨灰分散埋在他创建的南京中山植物园松柏科植物区铅笔柏林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