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程大学 - 《工学周报》

创意改善社会公益温暖中国

———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决赛优胜团队“青青益远”

作者:高瑞  张月萍  □王天阳    
2009-06-04     浏览(263)     (0)

校园里的大学生参加公益创意大赛,为公益事业做出贡献。团队通过头脑风暴,选择“保护最后的草原”项目进入复赛。团队成员在宣传环保方面做了创新性的尝试,并在后续的公益活动中继续关注并参与。


  校园里,多数人行色匆匆。他们,在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的海报前驻足。“我们应该为公益事业做点什么”,一位队员道出了参赛的初衷。
  理想与机遇的瞬间碰撞在他们的心中都曾经想过为大自然、为我们生活的土地、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公益大赛,无疑是不错的选择。理想与机遇瞬间碰撞,他们便开始了公益之旅。
  为了组建一个优秀的参赛团队,他们开始在校园中寻找志同道合之士,他们通过同学和学校的BBS,很快就形成了一个由5名研究生、一名本科生组成的团队。为了共同的梦想,6个阳光大男孩走到了一起。
  万事开头难。在比赛的最初阶段,团队考虑的是如何在几千支队伍的激烈竞争中存活下去。他们需要一个独具亮点的创意,于是,他们选择了“头脑风暴”的思考方式。6个人坐在一起,6个创意的源泉,6个飞速旋转的大脑,一阵头脑风暴———很多好的创意诞生,包括获奖项目“保护最后的草原”。
  初赛上报的6个项目中,“保护最后的草原”成功进入复赛。初赛的胜利,意味着他们与梦想更进了一步,也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参赛前,每个队员都要交出一个计划。用队长昝彬彬的话来讲叫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大家集思广益,最后决定采用“保护最后的草原”作为主题。他们的创意亮点是通过保护生物链来保护草原。他们通过“绿色龙江”组织聘请了CLPFollow-up奖项资助“额尔古纳河流域保护地区的扩展和中俄蒙-达乌尔国际保护区鸟类检测网络的建立”项目中方负责人作为顾问,并聘请东北林业大学的专业老师作指导教师。
  5月10日到20日,项目准备工作开始。草原恶劣的环境挡不住他们坚毅的脚步,队员们分组进行实地调研。精确考察得来的数据成为他们宣传工作的支撑。说到这次宣传环保与以往的呼吁环保有何不同时,队长告诉我们,他们为草原的牧民及草原周边的城区市民制订了知识手册,向他们普及了畜牧业知识和环保知识。
  “青青益远”团队,以它独特的环保宣传方式进入护卫草原的行列。作为这次大赛的获奖团队,“青青益远”的项目也因为良好的可行性和独特的创新性赢得主办方的青睐。由于这个项目的收益群体定为牧民、市民和当地小学生,团队便与陈巴尔虎旗博物馆、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绿色龙江”、“绿色北疆”、呼伦贝尔湿地之友协会以及呼伦贝尔市中欧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办公室等环保组织合作,向受益者宣传保护草原的重要性。今年暑期,他们将前往海拉尔,乌兰诺尔,达赉湖,摩尔格勒河进行实地调研。更大、更艰难的挑战正等着他们去克服。他们表示,即使宣传效果不明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他们依然会积极去做,他们当中的一位成员说,“公益就在你身边”。
  斗志昂扬,我们还在路上参赛过程中,团队成员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队长昝彬彬坦言自己在参赛之初是抱着“拿外国人的钱,做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公益事业”的想法。一路走来,虽称不上千辛万苦,却也总有让人感到困难的地方。但他很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同心公益、并肩互助的团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共同进行“头脑风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成员又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将团队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由于“保护最后的草原”这个选题与团队各成员的专业并不相同,在实践过程中,也使成员们深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做统一的重要性。
  当被问及参加大赛是否会与平时的学习冲突时,成员们表示有冲突是必然的,但诚如鲁迅所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队员中一名大二的学生正在修双学位,他更是强调自己认为大学不仅仅只是学习的地方,认识世界、寻找自己的信仰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团队的后期计划,大家表示主要是暑期活动,具体分为草原考察、草原宣教、草原成果展示3大部分。在草原考察部分中,他们将走访湿地、达赉湖、水系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和图片资料,以备在草原宣教部分中,在小学、保护区展厅、博物馆展厅以及广场等地宣教之用。哈尔滨成果展示阶段则将分为市区和高校两大站点,主要目的是增加民众对草原生态危机的关注度,倡导全民绿色生活理念,以实际行动拯救草原的生态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保护草原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为保护草原尽一份力。
  虽然暑期活动是本次大赛的最后一个阶段,但他们并不会因为比赛的结束而停止自己的公益活动。他们会在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继续关注公益,为公益活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