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成都工业学院 - 《成都工院报》

我校以推进四川省应用型本科示范校
建设进程检验主题教育成效

2019-11-01     浏览(133)     (0)
       本报讯 紧扣主题主线,把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一是按照规定原原本本、突出重点学。全校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行合一;二是带着破解推进四川省应用型本科示范校进程的难题学,邀请教育部、地方专家学者到校,围绕“产教深度融合、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选题讲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凝聚起全校师生“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校使命”的强大合力;三是用好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毅纪念园、学校106年的办学历史等独特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国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先进典型教育结合起来,用革命先辈的光辉榜样、光荣足迹、生动事例,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教师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了自觉把个人  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做既重业务更讲政治的干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坚持问题导向,把学思查改一体推进。从一开始就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和整改落实四项重点措施统筹一体推进。党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聚焦“制约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关键问题,师生员工迫切期盼解决的热点问题”,围绕“应用型大学治理体系、应用型大学改革发展路径、应用型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三大方面,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队,相关职能部门参与,采取“主题+专项”“座谈+问卷”等方式深入教学科研一线、校企合作单位,面向师生、校友和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群体开展扎实调研;通过师生提、上级点、互相帮,征集问题89个,建议61项,回收有效问卷283份。对在调研、检视查摆反映出的“师生办事流程繁琐、会议多、形式主义”等问题,通过开展机关作风专项整治,落实好“首问责任制”,充分发挥师生服务中心的作用,立行立改。对一线教师反映强烈的“交流、午休场所不足、绩效管理不尽合理”等问题,在学校辟出200余平米专门场地,配备必要办公条件,供教师备课和休息用;加快推进1000余平米的教师交流及休息室项目建设;积极筹备召开人才强校大会、科技工作大会和教学工作大会,有力推进绩效、职称等制度改革,切实增强师生的获得感。
        破解发展难题,让教育成效体现在服务地方,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上。针对“应用型大学机制体制建设有待完善、平台搭建不够、办学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学校做深、做实“厅委共建”(在省政府支持下,省教育厅、省经信厅共建成都工业学院)机制,邀请分管新材料产业机制的省领导、省经信厅领导等到校,指导厅委共建工作。在省经信厅、省发改委指导下,正牵头组建“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产教联盟”;成功申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逐步完善应用型大学“面向行业企业开门办学”机制。与郫都区共建“环工业学院电子信息知识经济圈”取得新进展;学校“成工新邨众创空间”成为国内首家电子信息产业教育培训众创空间;与金牛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利用市内校区融入成都市工业发展版图;对接宜宾市“8+2”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宜宾市战略合作共建学校宜宾园区。 主题教育期间,同中共色达县委共同协商、精心筹备,合作开展色达县专职党务干部示范培训班;持续扎实做好“三州定向班”工作,为深度贫困县免费定向培养紧缺人才;与阿坝职业学院签订帮扶协议,并邀请教育厅以及民宗委牵头对口帮扶色达县的7家单位举办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座谈会,助力偏远地区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凝聚校友和社会力量,与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织开展了色达县师生“七彩长虹”游学项目,近一个月累计为对口帮扶县筹集扶贫基金25万元,合力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伟大胜利贡献力量。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