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学后的努力学习,到工作后的身体力行、艰苦奋斗,范韶刚是矿大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实践者;从基层科研工作者,到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范韶刚是脚步不停的攀登者。
“勤奋、求实、进取、奉献”八字校风贯穿了范韶刚的整个工作历程,就读于矿大的经历让他终身难忘。于矿大而言,范韶刚只是几十万矿大人之一,但对范韶刚来说,就读于矿大是影响他一生的经历:“我永远不会忘记矿大的时光。”
心念母校,友谊长存
1985年,刚刚在徐州建校的中国矿业学院迎来了一批踌躇满志的青年,被采矿系录取的范韶刚也在其中。回忆起三十多年前的情景,他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矿大的管理十分严格,采矿系尤甚。”
时光如梭,四年大学生活转瞬即逝。而今毕业多年,他依旧与同学们保持联系:“毕业的时候电话还没有普及,打电话要转,写信的话,很多时候等回信需要很久,交通也没有现在这样便利,只能坐长途汽车去看望同学。”
为看望同学而在汽车上一路颠簸的范韶刚,心底常常只有老友久别重逢的喜悦。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范韶刚的日子过得简单,友谊也很纯粹。今天,互联网为远隔千里的友人提供了便利的交流机会,已习惯用微信的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络更加密切,感情也更加深厚。
三十年来,心念母校的他曾多次返校,也见证着矿大的一步步成长:“看到学校跟随国家、城市的发展脉络不断进步,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日益完善,我很高兴,也很自豪。”纵使岁月如梭,范韶刚依旧心念母校,不忘矿大人的初心。
兢兢业业,稳步前行
在8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时任采矿系副主任的岑传鸿老师告诫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如不及格门数达到一定标准,就拿不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本就勤奋刻苦的范韶刚更是不敢有一丝懈怠,一有时间就用来读书学习,课余时间基本都泡在图书馆,最终拿到了学校的免试研究生名额。
1992年,研究生毕业的范韶刚幸运地被分配到了煤科院开采所工作。近三十年中,从工作在科研一线到走上管理岗位,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
在刚刚参加工作时,他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他没有气馁,而是身体力行,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困难,用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矿大人遇强则强,遇难则刚,从不畏挫折。”
范韶刚曾在条件艰苦的矿区从事科研工作,恶劣的环境不但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反而更能激发他心中的干劲。工作中和他人意见不同时,他会换位思考,努力用自己的思维去说服对方。多年的工作经历让范韶刚对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成果有了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我们有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工作成果要依靠能力、热情和正确的思维方式,缺少任何一项,都无法成功。”
工作认真踏实的他,短短几年便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近30年走过,他从一名基层科研人员一步步走到了董事长的位置。遇强则强,不惧挑战,兢兢业业,初心不改。他用自己的知识去完善自己的工作,用工作累积的经验去完善自己的工作思维,步步扎实,进取不止。
时代跃迁,砥砺前行
从80年代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国家振兴的建设者,范韶刚心中无比自豪。除了赞叹国家如今的繁荣昌盛,他的心中也有一些忧虑:“在有些领域,对于细节的追求还不够。”对此,他希望当今学生可以在学习和工作中养成追求细节完美的习惯,也期待着中国能积极向其他国家学习。
讲起跨世纪以来国家的振兴以及社会的发展,范韶刚回忆道:“我在美国出差时曾去一家理发店理发,与理发师聊天时我发现,理发师竟然不知道中国这个国家。”讲到这里,他淡淡一笑,“曾经的我们是多么的落后,即使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奋斗,我们依旧和发达国家有着差距。我们的时代即将过去,但我们依旧会尽力为年轻人撑起一片天空,在这片天空下,你们可以尽情地翱翔。”
“学习是一个人一生都需要做的事情,但离开了学校,我们就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我希望现在的学生可以利用好自己的时间,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在没有手机的年代,可以随心所欲地读书就是一种享受。谈到这一点,范韶刚以自己的经历举例:在校期间,他一有空闲时间就会去图书馆,读一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哲学等方面的书籍,读书的习惯也一直伴随着他,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现在的他,也依然保持着每天睡前都要读几页书的习惯。
从初入职场的“小白”成长到后来的面试官,他思考、总结并收获了很多。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奉献精神、业务能力,逐渐积累的经验与不断汲取的知识慢慢填满了他的背囊,他肩负重任,却从未停止前行。作为校风的实践者,范韶刚的思维方式与经验值得当代大学生借鉴,每一种都能让人受益终生;作为矿大学子,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诠释校风的意义:这是每个矿大人内心最珍贵的精神,每一个矿大人也都在努力践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