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开发研究院饶阳勘探团队主要负责在饶阳凹陷找油。虽然被称作勘探科研人, 但他们工作中却鲜有跋山涉水的惊险和赏花听风的乐趣, 所有的大河山川都静止在地质图上的圈圈点点和颜色不一、 长短有别的线段上。团队工作更多时候是在这 “平面风景” 上运筹帷幄, 勾勒出一片片油藏、 一个个井位, 为华北油田持续发展绘制出一个又一个的立体坐标。
从2017年11月重组至今, 饶阳勘探团队坚持精细对比研究, 不断加大创新力度、 加快队伍融合, 先后部署了强165X、高61X、 间42X、 路88X等一批高产井, 并在饶阳凹陷马西—杨武寨区带找到近2000万吨级的优质控制储量区。2019年, 薛庄地区探井再获高产油流, 被公司列为优质高效勘探开发新战场。
今天, 我们一起感受下这个团队的成功原因与动力所在。
为寻找油藏不懈创新
薛庄地区历经40多年勘探开发, 再想寻找新的高效油藏已非易事。但通过对这个区域构造油藏特点进行精细对比研究, 饶阳团队认为这里仍有很大勘探价值。
为验证思路、 找准规律, 研究人员翻出50余口对新思路验证有辅助价值的历史井位资料进行研究。
钻井、 录井、 测井、 试油、 岩芯, 50余口井背后是几百套资料的支撑。他们要在短时间内把所有资料数据放进脑子进行汇总分析, 再从中总结、 抓取新的研究结论。
为让层间构造落实更精准, 研究人员对解释网格进行了纵向和平面加密,由以往的4×4加密到了1×1。
当时的辛苦与那种 “心甘体苦” 的快乐只能从研究人员的调侃中感受。
“时间紧迫, 晚上就抱着资料在办公室打地铺, 梦话都是术语。 ”
“吃饭、 喝水都嫌占时间, 上厕所都小跑前进, 就怕这些琐事把好不容易总结、 发现的思路和问题 ‘赶’ 跑了。 ”
最终, 研究人员重新确立构建了薛庄地区 “砂岩性尖灭式” “层间断层复杂断式” “复杂构造断垒式” 等3种油藏模式, 改变了以往 “纯构造控藏、 高部位已钻探、 低部位无新目标” 的勘探认识, 为高勘探老区目标的新发现指明了方向。
为心中使命坚守担当
一个人的价值如何实现和升华?在这里, 每个人都在书写着自己的答案, 也在用自己的答案感染和激励着他人。
于今年6月正式退休的蠡县斜坡项目组经理马红岩, 退休前仍坚持每天早早到单位伏案工作。因为她有一个心愿, 就是要把饶阳凹陷沙三深层的资料都梳理好, 还要把自己几十年的研究心得、 思路梳理出来, 给年轻人多留下一些研究的基础和线索。
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认真, 她说:“没有原因, 我一天不退, 一天就是这里的研究人员, 就要做研究人员该做的事。 ”
在这里, 坚守不只是一个人的品质, 更是一个团队的精神传承。
在1974年到1993年的近20年间,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外带区域先后钻探了9口探井, 但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在很多人的质疑声中, 一代代饶阳勘探人却坚持每年对这个区带进行补充研究。因为, 通过原始地质资料研究, 他们坚信这里一定有油!
钻井、 录井、 气测、 岩芯, 各种资料被他们从薄翻到厚、 从厚学到薄, 终于在综合研究和对比分析中取得勘探新突破。
新突破激起新希望, 研究人员结合前期成果, 融合新的理念和技术对这块区带的地层构造、 岩性沉积特点等再研究分析后, 创新提出了蠡县斜坡多种成藏认识。
在新的成藏认识下, 自 2005 年开始, 蠡县斜坡项目组先后在斜坡外带设计钻探了高保1X、 高68X、 高61X等一系列井位, 均获得工业油流。
回顾蠡县斜坡40余年的勘探历程,B级项目经理李晓燕感慨地说: “勘探科研工作就是在不利中寻找有利线索,只要不抛弃、 不放弃, 在实事求是基础上不断创新认识、 精细工作, 就一定能走出困境、 取得突破。 ”
为团队进步互助成长
“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是李晓燕的心愿, 尤其是在经历改革重组、 “两院” 合并后, 如何把曾不同隶属的队员黏合在一起是她一直考虑的事情。
“ ‘研究区带有界限, 业务交流无边界’ 是李晓燕经理给我们定的工作原则, 所以在方案研究、 业务学习, 或者有项目组任务紧急缺乏人手时, 团队成员都会共同参与、 相互援助。 ” 肃宁—大王庄项目组经理牛新杰认为这个原则有助于大家对饶阳凹陷实现整体认识, 同时也有利于队伍和谐。
2018年9月, 恰逢储量研究和图件编制关键时期, 马西项目组却因各种原因出现人员紧张。项目组经理高园心急如焚, 担心无法按时完成任务。一筹莫展之际, 其他项目组向她伸出援手,分别抽调了一名技术骨干交她指挥。
“特别感动!心里一下就踏实了。 ”高园说。其实当时项目经理李熹微负责的杨武寨项目组也在准备储量上交,可他也把骨干送来了。
最终, 合作实现了共赢。马西项目组不仅保质保量完成了储量上交任务, 和杨武寨项目组合作上报的 《马西洼槽—杨武寨构造石油勘探新成果》 还在2019年股份公司勘探年会上获得勘探新成果三等奖。
在这个团队, 还有一些被年轻人视为 “家中宝” 的60后 “老” 科研人。如擅长绘图、 为储量工作延后假期的朱昌灵,精于沉积研究、 工作随叫随到的刘日达,熟练软件使用、 被大家誉为 “刘老师” 的刘淑贞, 构造解释功底深厚的刘立新、 李桂芝等, 都和年轻人一样精神饱满, 奋战在井位研究一线。在工作中, 他们凭借严谨态度、 扎实专业赢得年轻人尊重, 成为团队稳步前进的 “定海神针” 。
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杨德相说:“饶阳勘探团队心怀大局、 矢志奉献、 不畏困难、 勇于创新的精神, 也是研究院所有勘探科研人的特质, 我们既要号召所有科研人员向这个团队学习, 更要激励科研人员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