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2018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连续5年荣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他,是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从教15年,著作、荣誉等身,仍一颗初心孜孜以求。他,就是全国优秀教师、学校最美教师刘培德教授。
倾心教坛——“我从山区来,更明白教育的意义”
刘培德出生于山东临朐,地道的沂蒙山人,带着这方水土特有的刚强与韧劲。
刘培德回忆道,少时读书不易,“父母有八个孩子,困难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更谈不上人人上学。童年更多的时间是在干农活,只能抽空读书学习。”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和一个哥哥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考上大学,走出了沂蒙大山。1988年,他从东南大学毕业后,又跟随田良教授攻读研究生。在他心底,教过他的每一位老师,犹如一盏盏指路明灯,让他觉得教师这个职业非常伟大,对这个职业非常羡慕。他的“教师梦”就此种下。
只为打心里的一句“羡慕”,2004年,已近不惑之年的刘培德,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毅然辞职,从一位省管大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变成了一名“教书匠”。
15年过去了,他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时的情景。《计算机基础》是他讲授的第一门课。为了上好第一课,他提前多天认真研读教材,了解学生的求知特点,制订详细的授课计划,真诚地请学院的老教师对自己的教案提意见。四十多分钟的课讲完,他已是如鱼得水,意犹未尽。从三尺讲台上走来的他难掩心中的激动与欣喜。因为,那一刻,他终于圆了留存心中二十多年的“教师梦”。
静心教学——“课堂比天大,上好课是教师的天职”
“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冬去春来,刘培德执着如一。他扎根教学一线,讲授《电子商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实践》等多门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讲的多门课获评省级精品课程。他用心研究教学规律,探索出了电子商务专业“211”人才培养模式。
在他心里,“课堂比天大,给学生上好课是教师的天职。”无论是对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为上好每一门课,他都至少提前半年进行课程组织、拟定讨论话题、选择实习或实践环节等,深入企业调研整理教学案例近百件,联系实习企业20余家。
听过他课的学生几乎都感叹,“老师的课生动有趣”,但“要想上好却不容易,需要课前课后下很大功夫”。2016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生徐喆告诉记者,“老师曾经说过,我们的学生去了企业,不是能力不够而是缺乏自信,因此老师授课特别注重结合实际,常叮嘱大家要放宽眼界,活学活用,扎实学好本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荣誉感。”
在课堂外,刘培德鼓励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各类竞赛、社会实践或参与基金项目,为其联系调研企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自己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社科规划项目中,他引导学生“练手”,参与其中的6名本科生后来在研究生复试中因动手能力强受到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的青睐。
匠心育人——“教之以才,导之以德,方为师矣”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为每一位研究生制定详细的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培养学术品格、学术抱负,是刘培德自2006年担任硕导伊始给自己定下的“规矩”。
刘培德常常告诫学生,“学术研究无坦途,要乐在其中,要肯吃苦,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功。”在他指导下,2016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滕飞在读期间发表高水平论文16篇,与老师合作出版专著一部,今年毕业留校工作并被聘为副教授。她激动地说,“从硕士到博士都是师从刘老师,他相当于我在山财大的另一位父亲,没有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德高、鸿儒、博学。”这,是学生们心中的刘培德:
——对研究生的论文,非常“较真”!从文章的总体思路、研究动机、篇章框架、创新性文字表达等,经常修改八九遍。学生深夜发的论文邮件,他甚至能做到10分钟内回复修改意见,并通语音电话进行指导。
——暑假开学第一次会上,老师把假期里看的近两年的几百篇最新文献都整理在word里,讲给学生听,哪些是最新的,哪些值得研究,哪些能提出创新点。
——生活中,老师却很和蔼可亲。对于学生的问题,只要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封邮件,他都会尽快答复,尽可能提供帮助。有一学生因恋爱受挫产生轻生念头,当晚老师就找到学生,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劝导,并在之后的一个月内不断进行心理疏导,学生终于想通,并努力学习考取了研究生。
——老师经常说:“家中大事他做主,小事妻子做主。”然而在老师的世界里,家中无大事,工作忙起来也会忽略妻女的感受。学生的事却没有小事。有同学面临出国访学的担忧,老师毫不犹豫地说“钱不够,我可以借给你,重要的是把握住机会,学成归来。”
——老师惜时如金!他曾跟学生讲,他在企业工作了十几年,相当于他在学术上比别人晚起步了十几年,所以每天都觉得时间根本不够用。也常听师母说,老师假期也是早上6点就坐在电脑前工作,晚上11点多休息都是早的。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老师指导的2016级硕士研究生全部读博,在帮学生们选择博导的过程中,他进行了一遍一遍的筛选,不仅关注博导的学术水平,而且更看重博导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正在英国访学的博士生王鹏、在加拿大访学的博士生王玉美和张晓红都说,“老师对学生犹如自己的孩子。”毕业聚会上,老师总说“学生离开学校就像子女离开家一样”,他就像一位父亲一样盼望子女成长成才,临行前的谆谆教诲让同学们热泪盈眶。
2014年,刘培德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等中央领导接见。与总书记握手的那一刻,刘培德的心里热乎乎的。这是最高礼遇。这荣誉,沉甸甸。
潜心治学——“惟有乐其道,才能坚持到底”
理工科教育背景的刘培德,特别推崇《晏子春秋》里的一句话,“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他认为,无论教学还是科研,都要勇敢向前,不倦前行,永不言弃。
刘培德主要研究不确定性决策理论、方法与应用。这样生僻而高深的研究,令人望而生畏,他却“乐在其中”。他有三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秘诀”:其一、培养学术兴趣;其二、肯吃苦愿花时间钻研;其三、作为带头人和导师,甘愿帮助关心青年。
与他合作过项目的同事感佩他做科研有一股子“拼劲儿”,他一个月的阅读量可能别人一年都不一定能读完。为了随时随地阅读最新文献,他在手机上建了专用文件夹,更新下载中外学术著作。凡阅读过的,或需要精读的,一一做出标记。每精读一篇,必做读书笔记。他的每一篇论文要修改两三次,甚至多达四五次。特别是英文论文,有时为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语句,甚至会揣摩、思索一两天。
刘培德带领团队潜心钻研国际知名期刊文献,研究最前沿的理论,时间有明确规定:团队教师每天8小时,博士生每天10小时,硕士生每天6-8小时。要求大家做到的,他率先做到,每天6:00到23:00,甚至更晚。
业精于勤!除了教学和科研,他把其他琐事压缩到几乎为零。他首次提出了直觉不确定语言变量、二维不确定语言变量等多种不确定信息表示模型,建立了相应的运算法则、信息测度等基本理论,开拓了新的不确定决策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获得加拿大等多国院士、专家引用7000余次。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或SSCI检索论文173篇,连续6次荣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全心奉献——“心里装着学生、装着国家和社会”
刘培德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他重道义、勇担当,他的心里总是装着学生、装着国家和社会。
作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刘培德提交的“关于加快发展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的建议”,成为政协重点督办提案。他牵头形成的调研报告两次得到省委书记刘家义的批示。作为山东省智库专家、新一代信息技术智库专家,他参加了多项政府文件的起草论证工作。
2018年4月,他出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一年多过去,他和学院一班人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群获批为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每年支持经费1200万元;申报成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新专业;“互联网+医养健康”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为省发改委研究制定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工作考核体系方法……他的团队提出了多项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并应用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等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回首十五载春风化雨,刘培德心有“大我”,薄名精艺,用为人师者的全心投入和许身孺子终不悔的执着,持守校园净土,铸魂育人,在三尺讲台上挥洒出快意人生。这样的匠心精神,正是大学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