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郑州航院报》

校友访谈

2019-10-16     (0)


  得知母校70周年校庆,1954届校友、原空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张世杰专门发来祝福。全文如下:
  尊敬的校领导及各位老师,亲爱的校友们!大家好!热烈祝贺母校70周年华诞!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前往参加隆重校庆,深感歉意和遗憾!敬请谅解!
  我是1952年从河南商丘考入察哈尔会计专科学校,1954年毕业幸运地分配到北京。在北京首都这个中央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环境工作、生活是无比幸福的!1956年,我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服现役,由国家干部成为解放军的普通一兵。
  入伍后我一直牢记学校老师的教诲,坚持听党的话,跟党走,国家需要就是个人志愿。母校不仅解决了我的吃饭问题,更主要的是教育我怎么做人,怎么献身于国家;母校不仅教给我为人民服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培养教育我怎么报效国家,使我在思想上牢牢扎下了根。我毕业前光荣地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为我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我终身献身于国防事业,从普通一兵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和国将军,是母校培养教育的结果,母校有恩于我。衷心祝愿母校建设好!发展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学生张世杰 恭贺

2019年10月17日


1_副本111_副本.jpg

    回忆学生时代,1954届校友于学龙说在华北财经学校印象深刻的是老校长的教导。“老校长说你们这一批人就是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培养的人才。为国家建设、为人民服务,加强经济建设,就是成年人该做的。”于学龙说,这是他人生开始最大的个转折。学校不只是教授知识,更是做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当时,学生学习的目的很简单,是为了参加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国家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华北财经学校,没有母校传授知识,我就不可能走向社会为国家建设服务。”
    于学龙说对学校的建设作出最大贡献的是学校的老师。“老师们都是优秀人才,而且水平很高。当时没有教材,都是老师自己编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他回忆说,“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学校管吃管住。老师之间像兄弟一般,师生之间亲如一家,没有隔阂。学到的专业技能知识对我在毕业以后的人生影响很大。
    母校建校70周年之际,于学龙想说四个字一一不要忘记。“不管走向社会后取得的成就多少,不管是再深造,进人第二个学校读硕士、博士,都不要忘记母校。”


2_副本2222.jpg

    同为1954届华北财经学校毕业生,校友李思君说母校对他的人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母校,李思君努力学习,掌握了财经方面的基础知识,凭借这些基础知识,他被分到北京市粮食局,做会计;后来又调到北京市物业系统做财务工作。
    没有母校的培养和教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毕业之后,我经常想念母校。”李思君动容地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们母校建校70周年,这个使我更加怀念我的母校。”
    这个特殊的时刻,李思君想对母校说一句话:“我亲爱的母校郑航,我永远热爱您。”



3_副本3333.jpg

    作为原中航工业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在某种意义上,母校郑航是顾惠忠统航空梦起飞的地方。1978年,一张入学通工知书让顾惠忠进人郑州航院学习。

    提起母校、提起过去的老师和同学时,顾惠忠神态动容,仿佛那些场景就发校生在昨天。他十分动情地说:“大学时,背的井离乡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能够受到老戴师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十分感动。老师不仅在学习上耐心指导我,同时又在生活高上对我关怀备至。除了白天上课外,他们学还经常在晚上到教室去辅导我们,关心设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虽然现在当年的老在师不少已经不在人世,但那份感激之情,希那份师生情无法割舍,他们的音容笑貌效一直在我脑海里。我后来也在其他国内是外知名大学读过国际金融研究生和MBA学以及其他研究班,但和郑航的领导、老师同们在感情上是最深的。”
    “如今的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要化,无论是在规模、学科建设、师资建用设、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新成会就;对我们的国防建设、航空工业建设效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位已经毕业四十多年的学子激动地说:“我们的航空工业能够有今天,限郑航多年培养的学生以及郑航坚持教学与企事业单位管理相结合分不开。郑航是我们追求知识的殿堂,也曾是我们追求梦想的地方,没有郑航,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大学成就了顾惠忠的梦想。通过在郑航的努力学习,他如愿以偿走上了航空系统的工作岗位,经过多年奋斗成为了中航院,同年,入学通工业集团的领导者之一,为祖国的航空事会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热情。
     作为郑航人,顾惠忠始终情系母校,回校举办航空讲座、专业讲座,栽种人的银杏树都记录着他对母校的感激爱要再学习受到老戴和对新时代郑航学子的厚望。
     “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在刚刚恢复一控热加在生活高考的时代背景下,一心希望能够好好学习和报效祖国,丝毫不在意学习条件和设施的简陋。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上,学校年的老在的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当时那种追切、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建设社会、报团队合容笑貌效国家的心情。"顺惠忠笑着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大学生应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懂得感恩,不要忘记父母、老师,学校以及国家的帮助和支持。尤其件非常地的变要感激父母的培养和供给;摒弃读书无用论,不负青春年华,要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用奋斗和青春报效祖国、母校和父母。”


mmexport1541745037386.jpg

    1978年,武大为考入郑州航院,同年,开始担任第一届校学生会主席。“在参加高考前,我是在辽宁省冶金厅工作的,当时已经有了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人。恢复高考后,总觉得自己需要再学习,一定要考上一所大学去获取新的知识。于是,我怀着一腔热血参加了高考,来到了郑州航院。”武大为说,“在学校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质上,学校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里我们奋发学习,懂得了团队合作,也提升了管理能力。”
   “当时郑州航院是属于军工院校,每个班都有不同的编制,起床和晚休都需要听号声,要求非常严格。刚入学时,学校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条件再艰苦我们也能扛下来,我们坚信这个学校一定会越来越好。”武大为说,“在学校里,只要给我们知识,给予我们营养,我们就会把知识和营养吸收过来,用在单位的建设上,用在祖国的发展上。”他饱含深情地描述郑州航院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谈到记忆深刻的校园故事,武大为激动不已。“当时的校领导和老师大部分都是军人,他们的治学理念是像对待军人一样来管理学生。郑州航院流淌着的“红色基因'成为郑航学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我们总有一种必胜的信念!”武大为说。
    “从青发如丝的少年到白发苍苍的老年,我们这一生经历了很多磨难。我们见证了共和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为中国航空事业奋斗了40多年,这40多年融入了我们全部的青春岁月。”武大为感慨地说,“进人郑航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幸运。这个学校流淌着红色的基因,所以不论学习何种专业,都要在将来工作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并贡献你们的青春力量。”
     一步一步扎实地走好人生路,武大为对今天的郑航新一代寄予了厚望。心怀国家、心系人民,挑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这也是永恒的郑航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