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我们又回到了母校身旁

作者:数学系64级 段奇    
2019-10-23     浏览(60)     (0)




天高云淡,金风送爽,
又是一年一度,稻荷飘香。
在共和国70华诞的日子里,
我们数学系64级的学子,
又从天南地北,像归巢的群雁,飞到母校身旁。
即使50年未曾谋面,
纵然脸上写满了半个世纪的风霜,
凝视片刻,依然能分出你是老王、他是老张。
这就是同学,
是刻在心田里的记忆,
是铸在脑海里的形象!
不是吗——
在我们老祖宗的字典里,
同学就和亲兄弟一样!
噢,当年的数学系早就更名为数学院。
在此,给大家报个喜讯:
在高校数学学科评估中,
我院取得了与北大复旦同为A+的辉煌!
感谢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感谢几代山大数学人,
是他们前赴后继陪伴着知新楼不眠的灯光。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数学院的领导和当年的老师,
和我们一起分享这久别重逢的时光。
首先,让我们感恩母校的辛勤培育,
祝福数学院百尺竿头,再创辉煌;
祝福恩师们家庭幸福,身体健康!
还记得8年前的那场聚会,
是它,把我们的帅男靓女乌发染霜。
难以接受啊,
记忆中还是那六、七年的朝夕相处,
眼前飘动的还是那生龙活虎的形象,
却忘记我们都已儿孙满堂。
一声声深情的问候,早已泪湿双眼;
一个个动情的拥抱,静静地,无声无响。
我们也曾到239教室排座位,
宿舍楼里难觅我们睡过的床。
述说往事趣事,顷刻引起动情的欢笑。
促膝谈心,也有曾经不解的无奈与迷茫。
张老师的即席演讲,似在文史楼的小教室,语重心长;
戴廷兰的诗朗诵,回到了新校广播站,圆润铿锵;
方桂荣的演唱,想起了红灯记里的李铁梅;
卢得胜的葫芦丝,看到了乐队里吹着大号的陈嗣亮。
这些都是星星点点,
想要回放当年的分分秒秒,
走,到小树林去,
它的年轮里记录着我们6年的大好时光。
虽然我们早已退休,但那只能叫转岗。
感谢改革开放,我们衣食无忧,身体硬朗,
孙辈需人照看,儿女们里外繁忙,
义不容辞,跟着老伴,到儿女家“带薪上岗”。
如果说8年前的聚会,我们才银丝初现,
8年过去,猛回头,已是白发苍苍。
儿孙的事已不用操心,
谢天谢地,我们现在才算彻底解放。
且慢,
君不见,
因为孙子幼小,
桂明和建英至今还“战斗”在英联邦。
兄弟情深,思念绵长,
他们不远万里,
从白求恩的家乡飞到我们聚会的现场,
就是为了共饮这杯半个世纪的陈酿。
说到解放,眼前浮现出49年的天安门广场,
毛主席大手一挥,
人海里腾起欢呼的巨浪。
70年,神州大地天翻地覆,
那时牙牙学语的我们,现正沐浴夕阳。
共和国的同龄人,
我们没有经过枪炮声的洗礼,
记忆里满是五彩缤纷的春光。
虽然我们也曾历经困苦,有过失望,
但,井冈山的旗帜在前,
它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啊,
是我们,
是我们见证了东方大国从贫穷走向富强!
共和国的日志里,记录着我们的奋斗,
为我们退休后的广阔天地,洒满明媚的阳光。
我们为祖国自豪,我们为时代欢唱。
也许,过去我们只想着锅台讲台工作台,
今天,从今天起,
我们也潇洒一把,风光风光。
让我们去抚摸泰山黄山、去亲吻黄河长江。
东去,那里有八仙过海的蓬莱仙境;
西往,那里是维吾尔兄弟富美的家乡。
北上,尝尝天池脚下温泉里的煮鸡蛋;
南下,据说五指山热带雨林里最富氧。
兄弟姐妹们,
人过七十,天刚过午,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我们信心满满、我们身心健康,
让我们携起手来,
向着八十、九十、百岁进军,
共同迎来一轮更加灿烂的朝阳!
(本文系作者在数学系64级同学毕业50周年聚会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