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华大学 - 《北华大学报》

以积极应挑战 以从容赢胜利

———记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北华翔龙” 创新团队

作者:学生记者 闫琳 童佳男 周光耀    
2019-10-10     浏览(132)     (0)

陈广大老师和他指导的学生团队 (图片由本人提供)

在我校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创新 1321 实验室” 里活跃着一支名为 “北华翔龙” 的团队, 这是一支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屡获佳绩的团队。近日, 他们在“恩智浦杯” 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获得了总冠军。在北华大学组建 20 周年暨传承办学 113 周年校庆之际, 这是他们献上的一份礼物。

作为学校办学较早的学院之一,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各个创新实验室始终秉持着 “坚持改革创新, 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共命运” 的理念, 在这个理念的鼓舞和师生努力携手共进的风气下,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创新人才, 接连在各项竞赛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并持续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 “创新 1321 实验室” 便是这其中的代表。

TI 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 “西门子” 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应用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设计系统竞赛等, “创新 1321 实验室” 的成员们身经百战, 而且都取得了值得骄傲的成绩。

如履薄冰 反败为胜

今年的 “恩智浦杯” 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从初赛、 预赛到决赛, 团队的成员们的心路历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室内博弈组初赛时, “北华翔龙” 王健、刘铮、王贤龙小组对手是中国计量大学的小组,32 秒和 34 秒的差距使王健他们遗憾输给了中国计量大学,最终排名第五。如果能获得前四名的成绩,将会直接进入八强, 对国家一等奖也将是稳操胜券。可仅次于第四名的成绩让小组成员们心理落差极大, 中国计量大学给选手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预赛的对手是大连理工大学, 他们未能发挥最佳的比赛状态,所以王健小组进入了八强。再之后的比赛里, 他们与中国计量大学再次相遇,这次对手准备得不够充分, 选择弃权, 王健小组由此顺利地进入了四强。

最后的四强决赛, 王健小组遇到了预赛排名第一的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是去年的总冠军, 这是一个实力非常强大的对手。接连的胜利让选手们释放了压力, 既然国家一等奖已经十拿九稳, 倒不如和华中科技大学打一场 “友谊赛” 。也正因为如此放松的心态和稳健的发挥, 让王健他们以时间的优势战胜了华中科技大学。他们编写出的算法稳定以及对车精准的控制,从而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失误, 提高了最终成绩。王健说: “当裁判说我们比他们快了二十多秒的时候, 我们都难以置信。面对他们的质疑, 赛事负责人亲自仲裁判定, 最后还是采用了裁判计时。”

从初赛第五名到预赛前四强再到最后的全国总冠军,王健他们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了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即便初赛的失利一度给组员带来很大压力,但他们还是积极调整心态, 面对比赛。之前参加的 “飞思卡尔” 智能车竞赛、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也为他们这次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期4 个月多月的精心准备也终于有了回报。

春风化雨 殷切激励

关于比赛, 他们有太多的感慨。从最初的准备到比赛的结束, 几个月的时间, 团队成员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 每个人都认真对待, 按照指导老师的方法准备, 最终取得了胜利。最先想到的就是感激, 而成员们最想感激的就是指导教师陈广大和自己并肩作战的队友。

一个小组在比赛中获得的成就, 与指导老师是息息相关的。 陈广大老师除了给他们专业知识上的教导以外,还给予了很多其他的帮助。由于只有5000 元的经费, 他们不得不考虑很多现实的问题。 但是当陈老师意识到这一点之后, 便告诉他们不要考虑经费的问题, 要尽可能地把作品完善好, 重要的是作品和成果。陈老师的一席话让学生们有了十足的信心, 有了老师作为坚强的后盾, 再加上专业知识的教导, 小组成员们更是有了劲头。 “也正是陈老师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参赛机会, 我们才能够提升自己。我们从大一到大二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比赛 10 多次, 每次比赛无论成绩的好与坏, 老师都会给予我们肯定, 及时分析失利的原因, 帮助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并鼓励我们继续加油。”

除此之外, 成员们之间的配合默契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也是他们之间互相感激的地方。相互之间努力磨合, 与比赛有关的问题出现了意见不统一的地方的时候, 他们不会争吵, 而是会把各自的想法都说出来, 大家冷静分析,讨论观点的对错, 把问题解决好。 正是因为有这样优秀的指导老师和队友, 他们才能在比赛中默契的配合, 也正是这样的和谐的团队氛围为他们获得冠军殊荣奠定下基石。这便是冠军团队具有的包容力和凝聚力。

稳中求胜 感触颇深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自 2006 年创办至今,在全国数百所高校的支持下, 已在全国 30 多个省市自治区近 500 多所高校普及, 并推广至美、 欧、日、 韩等国家和地区,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大型赛事。 大赛以“立足培养,重在参与, 鼓励探索, 追求卓越” 为指导思想, 旨在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 倡导理论联系实际、 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 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王健表示: “通过这次比赛我们发现,其实别的学校的参赛队伍实力还是比较强的, 但是我们不慌不忙, 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给自己足够的信心, 比赛前调整好心态, 从而做到了稳中求胜。” 大家在比赛的群里互相讨论时, 其他学校的参赛队伍明显对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掌握的十分牢固, 接触过的见识到的东西也多。因此, 这次比赛的互相交流也让我校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宽广。每一次经历都是生活中宝贵的经验, 这次大赛也不例外。 发现自身的不足, 借鉴别人的经验, 任何的成绩的取得都建立在充足的准备之上, 他们配得上冠军的成绩!

圆梦今朝 信心满怀

对于已经升入大三的他们来说, 无疑已经对今后的道路做好了规划。王健和王贤龙两人都决定考研, 重心放在考研上的同时, 更不会放弃自己的 “老本行” , 尽量不会耽误两边的学习。 除了自主学习, 提升自己之外,更要尝试一些其他的新的东西。 刘铮表示, 将会继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 为之后的找工作做准备。 但无论是考研还是工作, 拿到了这个比赛的冠军, 无疑都将成为一块有利的 “敲门砖” 。 因为 “恩智浦杯” 比赛的难度相对于其他比赛的难度较大, 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对电子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知识不再是单纯的数学公式、 理论的东西了, 而是增加经验,有些问题只有实际做过东西后才会发现, 这点尤为重要, 也可以避免以后走弯路。通过比赛, 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明白自己的价值, 可以准确定位,于学生而言意义重大。

“创新 1321 实验室” 的其他成员们, 也为学长们获得了如此佳绩而感到骄傲。他们表示会更加努力, 以此为榜样, 把从学长身上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今后的学习实践和比赛当中去, 汲取成功的经验。实验室的老师同样也会因为有如此的学生感到自豪。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现如今全球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带来了新一产业变革, 人工智能、 云计算、 大数据、量子技术、 物联网等前沿科技的发展更是加剧了全球的竞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我们必须把握历史的机遇, 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注重创新, 向新领域进发。“创新1321 实验室” 成员获得竞技大赛的奖项, 也是在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反思总结 长远铺路

虽然 “创新 1321 实验室” 取得的成就为校争了光, 是值得北华学子骄傲和赞赏的荣誉, 王健及小组成员也是大家效仿和学习的榜样, 但他们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总结上。实验室会不断引入新鲜血液, 也不乏有向往这样荣誉的学子加入实验室比赛项目的行列, 向着大赛冠军这样的殊荣前行。 “坚持改革创新, 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共命运” 是电气学院各个实验室秉承的理念, 每一次对比赛经验的总结, 每一次成功或失败后的反思与检讨, 都是在不断积累实战经验,对下一次乃至长远的竞赛项目中能讨论出更加稳妥和高效的方法。 在经验的沉淀中, 配合教师的指导及学长自身认识的分享, 实验室必将培养出更加具有实力的新一代选手。 赛场上的默契配合, 赛后的讨论沟通, 在上一代团队的传授和渲染中追求更加完美的团队配合, 将新生团队这一块原石打磨成璞玉。回归眼下的成就, 也正是前辈们在反思讨论中认识缺、 改掉不足、 日益磨练中锻造出铁一般的团队意识。正是一次又一次的试炼造就了日益强大的队伍, 写下了值得铭记的篇章。

村上春树曾言: “人生来如此, 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下去, 不喜欢的事怎么也坚持不了。 ” 实验项目往往给人枯燥乏味的印象, 而数据和操作总是挑战技术人员的耐心和信心, 但是当你参加实验项目, 在赛场奋力拼搏时, 付出的汗水会让你对自己感到骄傲与自豪。 奋斗是拼搏的力度也是获得成功的衡量点; 勇敢是面对失败和挫折时, 重整旗鼓, 奋力向前。 在这里, 每一个坚持不懈的人都将收获一片属于自己的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