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千红文学报 - 《千红文学报》

凌江月散文三篇

作者:凌江月    
2018-03-20     浏览(150)     (0)

文章描述了参观清明上河园的经历,其中仿照了宋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景色和建筑,以及人们在其中的游玩和欣赏。此外,还提到骆驼作为游客乘坐和当地农民的重要交通工具在游览中的地位。整个过程令人愉悦。

迷离两树间

(相思树)

“有人说,相思树上结相思子,有人说相思树下捡红豆。”令人混淆的意念干扰着情绪,于是便莽莽撞撞地零乱着脚步去查寻,追根究底的行动也就显得格外起劲。
走到树下,仰望一树翠绿油亮,睁着疑惑的眼睛,轻轻中叩问——相思树,红豆子?
这树啊,的确是叶儿弯弯,枝条轻柔,开着满树的小黄花;我盼望着在绿叶丛中爆裂一点一滴的艳红色彩,让我惊喜!
红红的企盼总是那么地渺无音讯,清风过处却掀起相思枝头的陈年旧事;在回顾的行程里——城里城外处处尽是相思风采;:相思园林树,相思行道树。无端端的急风骤雨总是把相思树摧残得叶落干枝,造成路阻车塞的惨境。于是相思树的地位令人置疑,在无奈的叹息声里相思树退隐山风野岭。
相思树真的曾经结过红豆而令人相思吗?谁的篇章里老是在相思树下捡红豆?我将揣在怀里的殷红豆子掏了出来,在落叶堆里翻找了一遍又一遍,我始终没发现相思树曾掉落过一颗的豆子?它是相思树,不结红豆。

(红豆树)

一双双小小趣致的手儿,都爱在红豆树下捡红豆,把剑来的豆子,一瓶瓶、一罐罐地装满。曾问过许多女孩,都说爱收藏红豆——红豆很美、很红、像一颗心,而且很坚硬,不容易破裂。其实这么美丽的豆子,谁也不愿意将它撬开。曾经看过这么一本书,书上说红豆子裂开后豆子里有一种毒素,不可随意弄开。
你若再问女孩,知道红豆的含义吗?她们都把头摇得像浪鼓一样。直到年岁渐长,阅读了文学作品或是读了王维的诗句《相思》这时才懂得红豆与相思有关联,在心灵深处,将红豆慢慢地渗入了相思情愫。
红豆树是挺拔高大的乔木,树干呈深褐色,叶椭圆对生,很难看到它的花朵,只见其长豆荚裂开时,犹如卷曲成圈圈的猪肠,形态非常怪异有趣。而豆子也不轻易脱离豆荚而坠落。
当你走过树下时,如果幸运的话,就可以在树下捡到许多晶红亮的豆子。捡豆的心情是兴奋无比的,捡拾豆的思绪也是极美丽的。它的艳红色彩总是牵动着你的心怦中不已。要是你认识水平了这种树的之后在无意中没瞥见这么一相映棵树时,可要令你惊喜老半天,叔叔往树上张望,也会不断地在树下寻找,寻找,寻找那个红红的慢料,如儿至宝,捡拾收
可惜这枯井已经非常稀少,要寻找这种树也不是那么容易了。
在群树处处的环境里,欣赏过树木的的千姿百态,总觉得没有一种树有像红豆树那般蕴含着浪漫美的特色。

鸣沙山下看骆驼

在丝绸之路的旅程中,经过敦煌这个处处黄沙却又是开始注意干净和绿化的小镇时,当然不能不去参观闻名的莫高窟,也不可错过鸣沙山和月牙泉。
来到鸣沙山入口处,购票入栅后,就看到好些骆驼车在等候着游客。从入口处到鸣沙山脚处,尚有一段说远不算远,至少要走上二十分钟的路程;当然脚力好的人,不愿乘坐骆驼车可步行前往。可是已在旅途中奔波多日,腿酸脚软的情况下,在气温奇高的沙漠之地,长途跋涉至此,哪还能一再步行|当地人也就看准了这一点,于是驼车就在这短短的路程中往返载客而派上了用场。
鸣沙山的沙,其实不能自鸣,如何使沙鸣?还得有能耐爬上沙山,坐上木板,以极快的速度滑冲而下,才能与沙摩擦出鸣声,这要靠胆量和腿力才行。
坡度陡峭的沙山,要向上爬一步都非常非常费劲,小腿往往陷入沙中,要拔出来才能提步前行,与沙角力,
有时是不进返退,看看已是败北的情况,兴致顿失。
不攀爬沙山,看那山脚下熙熙攘攘的游人和骆驼也是一件赏心乐事。在旅游旺季里,鸣沙山下骆驼处处,这些骆驼多数是鸣沙山附近村落的农家饲养的,有些农人已专养殖骆驼供人骑乐或作为运载短程旅客赚取费用。
乘坐骆驼车是如此简单且原始,只靠一匹骆驼,一个蛮大的木车轮、一块方形大木板、几根缰绳组合而成;一架独轮驼车竟可供十人乘坐,一个赶车人或男或女,从步行方式赶着一匹高大的骆驼前行,若在晚风中乘坐驼车,在缓缓而行中,一面欣赏鸣沙山东在落日中形成的山脊奇景,令人难忘。
再看另一种由四只大骆驼,在左右两侧系上两根大木棒,夹串或直线型的驼队,游人骑在驼背上,一队四匹的骆驼成串而行,缓步彳亍,多有趣。鸣沙山原本以观赏沙山奇景,攀沙山听鸣沙为焦点的情况,如今又被一群群骆驼的活动而增添了不少情趣。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闻名遐迩的一幅宋代古画,观赏过这幅古画的人,都觉得画中景物清晰,描绘的人物众多传神,呈现一片清明蓬勃太平盛世的社会气象,令人为之赞叹。
《清明上河图》在画家大手笔下的长卷,是北宋时期的张择端所绘,据说张择端在当时并不是著名的画家,这幅长卷画成后,受到当朝皇帝宋徽宗的赞赏,才名噪一时,因而名留千古。
《清明上河图》篇幅浩大,计有人物814位,牲畜70多头,船只29艘,各式建筑物接近百幢之多。它真实记录了北宋京城首都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一幅千姿百态的惊世之作,除了珍藏和展示之外,当然就有人要仿古画而打造一个既繁华又有艺术气息的实景,让人游览其中,缅怀昔日的一派叫人神驰的气象以及观赏画中名留千古的实景建筑物之外,也可作为旅游上的名胜佳景。
其实,在中国大陆早已有前例如:为了拍《红楼梦》连续剧而建大观园,为了拍摄《水浒传》剧集搭建起梁山水泊,这些将小说中的描绘的景物,一一呈现的实景,都曾保留下来,让游人参观游览引发思古之幽情,触景而思念故事中的人物。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不是绘测图,要依画中景物来建造一个《清明上河图》非得花上一段相当长的时日来策划。
开封虽是宋代古都所在地,宋式的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一切都得根据古画中的形式来描摹设计,打从80年代末开始构思兴建清明上河园,前后接近10年的时间,才将清明上河图建成。
在开封所建的清明上河园,虽然仿照古画格式而建,但实景和古画当然是有些出入的。清明上河图其中最重要的景点是虹桥和上善门城楼,虹桥上下的景观是描绘宋代汴河一带的繁华热闹情景,桥下是汴河行驶而过的船只,桥上是拥护的人群。这座桥是不设桥墩的一座弓形拱桥,仿佛是无须支撑跨河的“飞桥”,其美观及艺术性也在考量的范围之内。
建设清明上河园,最重要的是表现塑造鲜明的宋代艺术形象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在暮春时分游园,虽是人头攒动,但宽敞园地并不显得挤迫。每日中午都有扮成包公出巡的人马与游人见面。园林四周处处垂柳摇曳;虹桥上的景观和《清明上河图》的情况很神似,偶有撑纸伞、穿宋服的仕女走过虹桥与那停泊在河岸边的古木船相映得古意盎然。最叫人开心的莫过于在古色古香的园中小商店里和穿戴宋服打扮的售货员谈说一番之后,再买上一两幅仿制的《清明上河图》,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