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兰州大学 - 《兰州大学报》

杨钰泉 90后大学生的支教情怀

2019-09-15     浏览(148)     (0)
  据甘肃日报(文洁刘秀芝)报道 当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声响起时,高二(9)班几个调皮的男生上前围着生物课老师有说有笑地走出了教室。这位年轻的老师就是兰州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广河中学团委副书记杨钰泉。
  杨钰泉今年22岁,来自湖北。2013年,他一个人来到千里之外的兰州求学;大二时,他便前往兰州榆中县北山支教,4年后,他为了坚守心中的一份情怀,从兰州再次出发,和队友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广河支教。
  初来乍到,饮食、语言、生活都面临着困难。从一碗米饭到一碗面片,他们好一阵子才习惯。当地学生沟通交流基本使用方言,杨钰泉和队友听得云里雾里。为此,他们结合普通话推广宣传周,发起了“写规范字?说普通话”的活动,努力让全体师生都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规范字。此外,由于这次是兰州大学研支团进驻广河中学的第一年,支教工作和生活都要从零开始,架水管、铺电路、接网线,他们都是亲力亲为。
  支教的核心任务还是教学。“虽然来之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培训指导,但当我真正站在讲台上时才发现,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节奏把握等方面还是有很多的不足。”通过不断学习、请教、揣摩,杨钰泉很快胜任了教学工作。
  杨钰泉来广河时,随身行李中除了一箱书、一双登山鞋,特意带了一幅广河县地图。记者看到,地图上红色的标记格外显眼,那是杨钰泉走过的地方。班上40名学生家所在的村也在地图上标记得清清楚楚。
  同时,杨钰泉和他的队友们利用共青团的平台,争取爱心人士和社会团体的力量,步行几十里山路到贫困山区给孩子们送知识、送物资,让孩子和家长懂得“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截至目前,杨钰泉和他的队友在广河县、和政县的12所乡村小学发放暖流计划物资羽绒服209套,大型体育包9套,价值近12万元。
  “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做出的成绩也很有限,但只要坚持,路终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杨钰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