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 收拾家里的柜子时, 翻出了十几个饭盒, 铝制的、 塑料的、 不锈钢的, 单个的、 组合的……各式各样, 一看到它们,就回忆起我家的许多故事。
四角有凹陷、 长方形, 并且总盖不严的铝饭盒是父亲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这个饭盒带着父亲年少离家, 初入油田时的青涩与艰辛。
40多年前, 父亲从燕山石化来到华北油田会战。那时, 野外施工条件艰苦, 没有送餐车也没有盒饭, 靠自己用铝饭盒带饭。可一工作起来就忘记吃饭, 赶上会战作业繁忙时, 大家就轮流吃饭。当时, 父亲捧着这个铝制饭盒, 内盛满满一盒白米饭或几个馒头, 就着简单而稀少的咸菜、 萝卜干等就算一顿饭了。那时, 他们常常用沾满油渍的老茧手抓起饭就吃, 端起水就喝,舌尖上也是 “油味” 十足。
工人们最幸福的时刻, 就是从井场干完一个油气处理站后回驻地休息的时候。未到食堂开饭时间就赶紧往食堂方向跑,生怕去晚了没好吃的饭菜了。食堂里总是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候打饭, 一手拿着饭票、菜票, 一手拿着铝制饭盒, 然后眼巴巴地瞅着食堂大师傅手中的勺子……那时, 大师傅都是他们争相巴结的对象, 其目的不外乎打饭菜时能多打点。
80年代初, 我们举家迁入了油建东大坞农场, 家里又多添了几张吃饭的嘴。为解决家属、 孩子们的吃饭问题, 农场里种起了水稻。当时有句话, 叫作 “家庭好不好,饭盒都知道” 。在短暂的午休时间里, 田坎边, 母亲们打开铝饭盒凑在一起, 互相 “攀比” 着各自的手艺, 伴随着稻田里的蛙鸣声, 各家的不同美味飘散在田坎边。
后来, 父亲托人给母亲找了个食堂帮忙的工作, 最高的奖励是可以每天带回不少价廉物美的剩饭剩菜。父亲这时也放弃了那个总是盖不严还烫手的铝饭盒, 跟潮流买了一个橘黄色的大塑料饭盒。这个饭盒多次被母亲带到食堂, 常常带回来好多饭菜。母亲下班后, 我们会第一时间像狼一样扑上去, 抢着打开饭盒看一看那些混在一起的菜, 此时母亲会再将它们分开在锅里热热, 一部分是我们一家人的餐桌美食, 一部分被匀到父亲那个塑料饭盒里。
那些日子, 每天晚上等待母亲下班的时刻是我们最幸福的事。所以我特别能理解爸妈对油田的感情, 那时家里的很多生活杂事都是靠单位解决的。吃完饭, 清洗塑料饭盒最让人头疼, 因为它最怕油腻的菜, 那层油渍附在饭盒内壁上, 任你怎么用热水烫、 洗洁精洗, 依旧如故。
我上中学时, 父亲调入油建供应站工作。由于离家远, 中午就直接去父亲那蹭饭。每晚母亲把给父亲和我准备的菜放到不锈钢的饭盒里, 再用一个提把夹住, 就成了饭盒提篮。第二天中午, 父亲早早用电饭锅煮上米饭, 把不锈钢饭盒提篮拿到食堂工作的战友那里, 拜托他用蒸箱热一下,菜热得快不说, 还保持了味道和色泽。等我放学到了办公室, 热气腾腾的米饭和香喷喷的饭菜早已摆在桌上了。当然, 洗饭盒这个保留项目就成了我的专利。
后来我上了技校, 分到采油四厂, 每天吃食堂。我发现现在的食堂, 不论是卫生环境、 菜色品种、 服务质量, 都非常标准。而且菜肴的口味是天南地北应有尽有, 不论你是爱吃面食的北方人, 还是爱吃小炒的南方人, 都有多种选择等着你, 最主要的是不用洗碗, 饭盒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几十年过去了, 现在大多数人已经不再使用饭盒了。然而,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们, 仍将它保留在家中, 或是当作一件摆设, 或是盛放家中的某些杂物, 却舍不得丢掉。因为, 就是这些坑坑洼洼、 残旧斑驳的饭盒, 留下了时代的印记。每当打开盒盖的一瞬间, 也就翻开了曾经的记忆……
一个小小的饭盒, 从材质到使用功能,再到人性化选择, 折射出油田的发展进程和石油人家的生活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