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朱岱寅。很荣幸有机会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向大家汇报我们团队今年取得的进步。自去年年底以来,在学校的热情鼓励和指导之下,我们对以往科研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提炼,并且申报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卓越青年基金项目和万人计划,目前均已通过评审和公示。
科技成果产出和优秀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壮大的基础及标志,国家级成果和人才项目尤其受到极高的关注,竞争异常激烈。在整个申报过程中,我们耳闻目睹了很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和人才项目最终未能入选,因此我们在深感幸运之余,也由衷地感谢学校对我们的帮助与大力支持。
参与国家级奖励和人才项目这样重大的竞争,仅靠我们团队的力量不可能成功。现在的结果实际上是通过举全校之力才获得的,从聂校长、郑书记到我们学院领导,再到普通老师,他们都竭尽所能地给予我们关心、帮助和支持。科研院和人事处在校内多次邀请专家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为我们进一步努力指明了方向。贲德院士、朱荻院士、宣益民院士、许希武副校长、宋迎东副校长、熊克校长助理等许多专家都在百忙之中不辞辛劳,多次对我们的申报材料和答辩PPT进行评审把关。这样的评审总共约15次,参与的专家有70人次以上,而每次都要耗费评审专家大量的宝贵时间。同时,在整个申报过程中,科研院给了我们最专业、最耐心的指导。熊助理和孙永荣院长全程参加了我们国家奖答辩,令我非常感动的是,他们在答辩开始前的一分钟还在提醒我回答问题的要点。科技奖励和人才项目的申报过程都很漫长,科研院的指导让我们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始终能够感受到来自学校最强大的支持。
回顾今年的经历,以及我们团队多年来奋斗的历程,我觉得能够有幸取得一点成绩,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总结主要是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一,我们长期坚持按照学校的航空特色来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对我们所在的学科而言,坚持在机载雷达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就是坚持航空特色。机载雷达是航空领域的主流技术,竞争一直都异常激烈。我1999年留校,今年正好是我在南航工作的第20年,20年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换,竞争如何激烈,也不管我们的研究成果由于保密原因还是否适合继续发表论文,我和团队一直坚守机载雷达这个研究方向。我们参与研制了我国第一部全数字化成像处理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并于2002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我们团队再次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则是十六年后的2018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不断精益求精把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努力做到极致,同时为了拿出精密稳定可靠的雷达成像技术服务于国防事业,我们对雷达成像方法的验证和改进一直持续从未间断。
第二,我们作为高校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必须坚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我们团队承担了本科必修课《雷达原理》和研究生学位课《噪声中的信号检测》。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把这些课程作为加强自身修养和不断加深对雷达系统理解的重要途经。多年来,我们团队不断为国家输送人才,所培养的学生有的已经成长为我们国家新一代战机雷达的型号总师。
第三,坚持对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就我个人感受,对成果进行凝练、总结的难度绝不亚于科研项目技术攻关本身,但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我们团队尽管研究成果在很多国防重点型号中都获得应用,但是一直以来也并没有对成果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有效的提炼。由于缺乏标志性成果,团队的发展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一点在去年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令我们深有感触。我们学校有非常多的优秀人才,我想只要大家在平时的科研工作中有意识地经常对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一定能够比我们团队做的更好。
我们四院在历史上还没有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过国家科技奖,这次的申报过程非常艰辛,而且失败的风险也无处不在,支撑我们一路走来的正是学校的全力支持。当时,收到许校长告诉我项目通过初评的短信时那令人激动和欣喜的一瞬间始终历历在目,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人生中迄今为止收到的最难忘的一条短信。
今年的成果对我们学院和团队今后的发展都意义非凡,同时也实现了我们学院老一辈教师的心愿和殷切期待。我代表我们团队向学校保证,成果属于过去,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奋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