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提质改造:后勤人的担当与坚守
为了给学校师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每年会利用寒暑假对校园进行提质改造,今年暑假更是加大了校园基础设施修缮改造力度,实施了改善学生公寓居住环境和条件、改善教学条件、改善校园环境等20多项工程。
工程难度最大,时间最紧迫的就是金盆岭和云塘两个校区的宿舍改造和空调入户工程。在7月26日学校召开的建设工作推进协调会上,后勤与基建处处长侯伟建立下“保证在8月30日前如期完成”的“军令状”。7月份开始,后勤部门全员加班,处领导带头上阵,每个人分管几个项目,每周一召开处务会、每周两次现场调度会、每天汇报项目进度,每个项目建个微信群……后勤与基建处工程科长陈三友介绍工程推进情况:“今年暑假工作时间比平时还要长,天气太热,中午休息的时间长,所以经常早上5点半就开工,为了赶进度,工作到凌晨一两点也是常有的事。”
今年已经66岁的卢波文老师是电气学院退休的专任教师,是后勤基建处的返聘职工,他主要负责监管金盆岭校区的电力改造工程。此次电力改造的核心任务是实现4300间宿舍空调入户,要建设14间配电房,涉及到要改造的线路达80千米,其中强电改造就有20千米。“工程量大还是次要的,主要是20千米线路要开沟铺设,又不能破坏原有的地下管网,工程难度大,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要协调的部门多。”
每天,卢老师都要在工地上来回巡视,跟进工程进度,查看有无安全隐患,检查安全措施是否到位。“每天走30000步以上是比较正常的,学校愿意信任我,这就是我的责任,我必须把关好每一个细节,不能出现一点安全质量问题。”笔者随卢老师巡视了30分钟,便汗流浃背。
这次校园提质改造工程还加大了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金盆岭田径运动场按照最新国家标准改建,金盆岭篮球场实现了全面改造,新建了5个悬浮地板篮球场,改建3个篮球场,可有效减缓摔伤,下雨后半小时就能完成积水外排。
8月20日,云塘校区宿舍楼的主体工程和室内装修已经全部完工,工人们正顶着烈日加紧工程扫尾、室内家具安装和建设室外附属设施。金盆岭校区电力改造已完成80%的工程量,并完成2600间宿舍空调安装,预计月底前可以实现全部宿舍入户。校园里停车场、人行道、图书馆、各楼栋都焕然一新。
为自己充电:高校教师的暑期“必修课”
很多人羡慕高校教师的理由中有一条:每年3个月的假期,想干嘛干嘛,可以自由支配。是这样的吗?
土木工程学院的杨美良老师,坚持每个假期重新备课,她说:“时代在变化,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更应该跟上时代步伐,应该把行业最新的前沿动态放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水利工程学院张登祥老师作为水电站课程负责人,则利用暑假反思教学,带领团队进行课程建设及教研教改工作。很多老师们利用这难得的时间,或者忙于为自己充电,或者集中精力开展科学研究,或把社会当成大课堂陪着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实际上假期还忙些!”很多老师表示。大批教师自发参加暑期讲习班、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提升科研、教学水平。
教师工作室里,一大批教授、博士在坚守,进行科研和各类课题申报的准备,马克思主义学院梁建新老师暑假刚刚获评一个国家重点课题,他说:“课题撰写只花了五天时间,但是为课题准备的时间却超过了五百天。”
教务处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本科生学习指南》编印、各类精品课程的申报都是每次放假后需要完成的常规工作。今年,教务处还利用假期推出了全新的教务管理系统,完成了数据迁移、需求调研、系统测试工作。
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今年学校启动了第一届本科生教学改革试点班。“为了制定更科学更系统的培养方案,开展了多方调研。”教务处处长刘朝晖说,“各学院都推荐了最优秀的师资担任试点班的教学任务,从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招生选拔、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都反复斟酌。本学期担任课程的15名老师暑假都在反复备课。”
各部门、各学院还在暑假期间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教育专家开展交流,组织教师培训。学生工作部举行了“弘扬红色传统强化使命担当”的主题培训,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能力;财务处对全体财务人员进行了系统的财务知识学习;各学院派出教师走进企业,开展暑期工程实践,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
在“烤验”中备战考研
这个暑假很“烤验”人。但每天早上七点,云塘校区综合教学楼的自习室便座无虚席,学生们有的沉浸在书海中奋笔疾书,有的在走廊里小声地朗读。这些学生主要以大三学生为主,备战考研是他们这个暑假的目标。
据了解,今年考研申请留校的学生达到了3000余人,再创新高。暑假学校对图书馆进行了全面改造,闭馆期间学校将自习室“搬家”,开放了综合教学楼的多间自习室,各学院也根据留校人数配备了相应的自习室。电气学院开放学院团体辅导室、党员之家给学生们自习,交通学院全天候开放工科二号楼B311,文法学院在宿舍楼内配置30个座位的自习室……每间自习室学校都配备了空调和饮水器,为学生提供更了舒适的学习环境。
备考的学生每天从早晨7点多钟学习直到晚上10点多,12小时是每个考研人“标配”的学习时间。
电气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柳煜准备报考的是西安某高校的控制工程专业。他说:“学校的考研氛围很浓,班上有一半的学生都准备考研,同寝室的四个人都在备考中,我因
为参加互联网+和挑战杯大赛,复习起步相对比较晚,所以更要抓紧时间。”
“考研就是一场与自己的赛跑。”文法学院大三学生曾文意准备跨考英语笔译,相对其他考研人,她感觉到了更大的压力,每天晚上坚持到操场上跑两圈,成为她的解压方式。对于考研,她充满信心的,她说:“事在人为,拼尽全力才不会留遗憾。”
“不打烊”的实验室
早上八点,土木学院付果老师已经来到了工科二号楼实验室,这已经是他第六年带领学生们备战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了。晚上十一点,检查完水电,一遍又一遍地嘱托完留校的学生,付果这才回家。“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能看着学生成长,做人和学术水平都有大幅度提升,我就感到很快乐。”
暑假,实验室“不打烊”。
今年暑假,长沙理工大学申请留校做实验、准备竞赛的有十几支队伍,近400余名学生。材料学院、交通学院、物电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还为留校学生举办了暑期训练营,为学生竞赛和创新创业提供知识、技能和资源上的支持。
魏昊昱是汽机学院CRT赛车队的一员,18年入校,今年第一次留校。作为赛车发动机组成员,魏昊昱主要负责排气系统,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动手实操,对赛车设计流程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掌握了包括设计分析软件、制造纤维外壳、定位安装等技能,并积累了团队协作的宝贵经验。“我从小就喜欢汽车,虽然很累,但是感觉这就是我想做的事,人生变得越来越清晰。”
“付出多少收获多少,暑假很宝贵,要抓紧时间学习。”化学学院的戈明敏开学进入大三,还没放假,她就和小伙伴一起找到了实验室邹老师,想利用暑假锻炼实验能力。荧光探针、纳米颗粒是团队主攻的实验方向,寻找创新点,不断实验分析现象是每天的必备内容。
“每天呆在实验室的学生很多,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化学学院的陈老师说:“有些实验要求连续进行,以生物实验为例,实验结果的分析测定、微生物产酶曲线的测定往往需要连续十几个小时,甚至进行数天的跟踪检测,暑假的时间集中能保证实验不中断,是开展实验的最佳时间。”
这个暑假,我校学子在全国、全省各类专业大赛中捷报频传。“徕卡杯”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上,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获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大赛中,水利工程学院获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第十二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土木工程学院获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交通运输学院获1项3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科技竞赛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获1项特等奖,4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这都刷新了学校在这些赛事的最好成绩。
在实践中展现青春该有的模样
今年暑假,我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共派出了89支本科生、24支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100多位辅导员和300多名专任教师带领6000余名同学顶着酷暑奔赴祖国各地,走向社会,走向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普法宣传、生态环保、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活动,在实践中展现青春该有的模样。
文法学院连续四年将目光聚焦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从7月份开始,由学院教授、博士带队,派出六支队伍分赴株洲、常德、湘西、郴州、益阳等地对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传承与保护调查。
电气学院连续六年开展实践育人,13支实践队伍385人深入基层电力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在烈日下巡线,走访村民7800户。其中有一支远赴西藏,在4000多米的高原巡线、调研,协助建设光伏扶贫项目,解决当地偏远地区居民的用电问题。
水利学院洞庭湖区地下水环境调研专业实践团队前往洞庭湖区,足迹遍布洞庭湖周边3市、6县、20余镇,走访以地下水为原水源的自来水厂60余家,累计行程1500余公里,为洞庭湖区生态保护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专业支持。
能动学院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将志愿服务放在了新疆,开展政策宣讲、法律普及,助力教育的民心相通。
交通学院派出了5支队伍赴美国、马来西亚、德国海外研学,参观海外工程,了解国际交通领域的研究进展……
利用专业服务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也是今年暑假的重点。据统计,各学院共组织了8支队伍89名师生,深入学校驻村扶贫点邵阳市新宁县枧杆山村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土木学院针对枧杆山村地处地质灾害区的现状,先后派出两支博士生团队开展乡村桥梁实地检测和评估,对119户贫困户的房屋进行了安全等级评估,提出了乡村桥梁和房屋结构加固和改造方案;交通学院立足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开展调研和信息采集,致力解决农村出行和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数统学院通过人口信息统计,为精准扶贫做好数据摸底工作;艺术学院将品牌联合创新工作室开在了枧杆山村的田间地头,帮助村民提高品牌意识,提升互联网运营能力;城南学院麦田守望者志愿团队爱心支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的午餐;建筑学院则对村庄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居住条件进行了详细调研,为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奠定了基础……(记者 喻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