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报》

用“神探”之手编织电网“彩虹”

———记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我校智能电网研究院院长徐丙垠教授

2019-06-14     浏览(78)     (0)




  徐丙垠,教授,博导,我校智能电网研究院院长,“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 际 供 电 会 议 组 织(CIRED)中国技术委员会委员,IECTC57WG17工作组专家,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其中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其主持的智能电网研究院教师团队,获批“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留英博士归国干“个体户”1978年的秋天,徐丙垠从高中一年级考上了山东工业大学(现并入山东大学),成了文革后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考取了山东工业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秋,又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葛耀中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利用暂态信号的电力线路故障定位技术。
  1988年,他接受“中英友好奖学金”的资助,作为中英联合培养博士生,进入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在国际著名继电保护专家艾兰·琼斯教授指导下,继续从事“行波原理线路故障测距”课题的研究。后来与英国Hathaway仪器公司菲力普·盖勒博士合作,进行“行波原理的电缆及输电线路故障测距装置”的研制工作。徐丙垠发现,英国企业的技术开发力量很强,许多高学历、高水平人才都在企业工作。而当时我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在即将结束国外的学业时,他就产生了回国创办科技企业的想法。因此,在电力线路故障测距技术的研究取得突破、结束在英国的学业后,他带着筹集到的6万元资金,到淄博创办了科汇公司的前身———民营科汇电力仪器研究所,希望能贴近生产实际,闯出一条科技创新的路子。
  “留在国外可以每年拿近百万的年薪,在国内的高校也能当教授,出专著,带研究生。”“而做民营企业,既有风险,又掉价。”在上世纪90年代初,民营企业还是个新鲜事物,很多人不理解,也给徐丙垠增加了不少压力。当地政府领导非常支持,他们说:“国家都欢迎外国资本家来办合资企业,咱们自己的留学生回国办民营企业,我们坚决支持。”很快,科汇电力仪器研究所正式成立。徐丙垠有了一个舞台,一个展现科技创新理想的平台,也是一个实现科技报国的舞台。第一个“两栖教授”
  徐丙垠到淄博后,妻子随之从山东工业大学调入山东理工大学的前身———山东工程学院。1993年4月的一天,时任学院党委书记张复信找到徐丙垠,一见面,他就开门见山,用他那标志性的大嗓门对徐丙垠说:“你这留英的博士,是大熊猫啊!我请你到山东工程学院当教授,这样你的舞台更大,天地就更宽了。”说实话,当时徐丙垠觉得高校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大,条条框框多,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也担心教学和科研难以兼顾,没有时间搞新产品开发,因此,他委婉谢绝了张复信的邀请。张复信看出了他的意思,就说:“我给你特殊政策,公司照干,把新技术开发拿到学校来,产学研紧密结合,更有利于你出成果。”尽管这样,徐丙垠还是有些犹豫,没有正面答复。
  过了两天,张复信给徐丙垠打电话:“山东工程学院要大发展,不拘一格聚集人才,我代表院党委热烈欢迎你来学院。院党委会上专门研究了调你来的事,我们的意见,只是把你的人事关系转到学院,是我校名副其实的教学科研人员,不给你安排一般的事务性与行政性工作,你主要做科研,带研究生,教学任务作一些前沿讲座就行。”
  这种别开生面、富有开创性的决定,消除了徐丙垠的顾虑,也使他深切感受到学院领导求贤若渴的心情与大胆开放的胸怀,他最终决定到学校来。就这样,徐丙垠调入山东工程学院,不久就被破格聘为教授。张复信见到他高兴地说:“祝贺你啊,你是山东工程学院第一个‘两栖教授’,在省内甚至国内也应该是个先例啊!”
  由此,徐丙垠“两栖教授”的称号就传开了,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后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都作了报道。(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