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广西农垦集团 - 《广西农垦报》

良圻制糖公司:盯住“四个点 ”主题教育显威力

2019-08-27    

良圻制糖公司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核心意识强,政治站位高,领导高度重视,党员深度参与,紧跟农垦、广糖党委的步子,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丰富,学习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党员、职工的思想更加统一到集团的部署层面,更加注重对糖业糖市和发展攻坚的思考,着力把主题教育成果切切实实运用到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方方面面,真金白银的生产经营管理指标提升证明了主题教育服务生产、促进生产成效显著。

  盯住“止血点”止痛,精准化经营减少成本支出

  开展主题教育以来,公司注重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结合当下的糖业业态,开展“自查自纠” “对照检查” “找差距”活动,把生产发展定位调整为“做强” ,工作重心由过去“重投资”转为“重经营” 。

2019年的核心目标是完成集团下达降本增效、减亏控亏任务,公司根据生产经营情况,从原料管控到生产、管理等环节层层分解落实指标,多渠道加强统筹控制,重新评估识别岗位职责,对部分岗位进行优化整合,严格控制员工和季节工招聘人数,控制工资支出,优化农务智能管理系统、强化质检岗位,整治甘蔗进厂数据不准确乱象,杜绝普通品种混迹高糖品种套取差价,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千方百计增加公司收益,减少收益流失,控制农务无偿扶持资金由计划的1008万元减少至450万元,比计划减少支出558万元;车间检修维修费用力争从 250 万元减少至 150 万元,同比减少 100 万元;管理费用1141.74万元,同比减少110.87万元。

  盯住“增长点”发力,开发新蔗区扩大规模效应

  在开展主题教育中,注重加强对党和政府推动糖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和指导思想的学习,深刻认识今后蔗区及原料蔗价格放开的市场化形势,要求广大干部摒弃“等靠要”的陈旧观念,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抽调骨干力量充实到农务工作队伍中,协助农务部做好订单农业签订及“扩面增量”工作。

当前,利用订单农业签订工具开拓新蔗区1526.36亩,主动联合良圻垦区两家农垦公司,走出去意向开发2000多亩“猪-果-蔗”现代农业基地,主动与种植大户谈判敲定3000多亩新订单农业。主动作为突破旧规则限制,力争完成集团下达三年内实现年榨蔗55至60万吨目标,从原料蔗扩面增量上争创效益。

  盯住“潜力点”挖掘,精准发力创造新效益

  面对制糖产业生产运行模式僵化,设备设施相对陈旧导致能耗偏高等难题,公司充分发挥“新时代讲习所” 、公司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媒介的宣专阵地作用,深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激励奖励办法。

一方面,彻底扭转部分员工在以往检修中存在的以换代修、大手大脚、低要求高配置等思想,在检修过程中做到节约使用每一根焊条、每一根螺杆,进行清理维护保养后继续投入使用,目前检修费用65.85万元,同比减少44万元;

另一方面,抓好提指标工程,推广高糖品种,抓好砍运工作,保证原料蔗新鲜度,提高甘蔗糖分;实施制糖车间节能提升项目;新榨季加强车间工艺管理,严格执行生产工艺管理制度,科学调整工艺指标参数,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辅助材料消耗,力争辅助材料单位成本控制在48.69元/吨,同比减少4.64元/吨,确保糖分总收回率87.48%,产糖率达到12.15%;淘汰现有热电机组,更换高效汽轮发电机组,新机组度电耗汽9.317kg/kwh,年减少外电费用200万元,人工费用30万元,输出电收入100万元,落实各项措施到位,可发挥乘数效应,带来可观的效益。

  盯住“亏损点”整改, 扭转生产经营管理被动局面

  亏损是近年来制糖业行业的痛点,减亏控亏是贯穿制糖公司生产经营的主线。

开展主题教育以来,公司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加强农务管理,贯彻集团农务工作月会制度,并且抽调骨干人员支援农务,落实“三个1”各项措施,开展“双高”建设和订单农业工作,做优做强农务工作;按照集团统一调配,做好销售工作,加强应收账款的控制,确保货款回笼率100%;统筹调配,减少库存,减少二次运输,销售费用312.38万元,同比减少208.25万元;严格遵循集团财务工作的宏观部署,推迟货款支付,增加公司资金存量,加快资金周转,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借贷融资成本,财务费用同比减少 98 万元;盘活库存物资,运作处置运输船舶等闲置资产形成经济效益502941.07元以上。

  盯住长久效益,巩固主题教育成果

  主题教育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促进作用,充分说明党建工作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

公司将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主题教育融入企业经营和改革发展全过程,继续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强化党的领导、监督,治理整改生产经营乱象,规范公司各项经营管理行为;完善奖励制度,激发技术管理人员提高素质,积极参与技术创新,立足岗位、认真履责,真正做到有措施、有制度、有办法、有人落实,创造好的生产指标,用制度形式巩固主题教育成果。

(吴科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