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束急速晃动的强光伴着汽车的轰鸣声, 打破了凌晨的宁静。车在坑洼不平的田间小路上疾驰而来,在一处焊花飞溅的现场戛然而止, 采油一厂任北作业区副主任常定军从车上急匆匆地跳下来,
“怎么样?快焊完了吗? ” 他着急地问。维修队队长王勇利从满是泥水的坑里抬起头用喑哑的声音回答:“马上就好。 ” 然后又低头开始工作。常定军看看在坑边的焊工魏志远, 他已经光着膀子躺在地上沉沉地睡了,一件已经湿透的工服搭在旁边, 蚊子聚会似的围着他, 可他毫无知觉——他们累坏了!自7月26日清晨4点接到线路报警以来, 大家已连续抢险补漏十多个小时了,高温加上高强度的工作, 让原本就感冒的魏志远病情加重, 大家让他回去, 可是他没有走。他知道王勇利身体也不好, 这个平均年龄近50岁的队伍, 谁没个病呀!关键时刻就需要替换着干。
7月26日晚上10点, 治安组得到调度通知, 文118的外输线再次出现报警。白天时分大家顶着烈日, 在晒得冒烟的田野里已经来回穿行了3趟, 一共找到两个漏点都抢修完了, 可是液量还是对不上。谁也不想撤回去, 生怕一个疏忽错过漏点。在巡查了 3 圈走了近 20 公里之后, 好几个人的脚已经磨出了水泡, 可是漏点没有找到,大家都不甘心, 憋着一股劲儿, 不把这个漏点拿下绝不收工。
“邪了!就这9公里的管线, 来回3趟了, 咱们还是没找到。难道没有漏, 是仪器误报? ”
同一时间调度室里, 生产办主任田和明与调度室员工王喜婷计算着各站汇报的产量。几小时前文118—文 31 的输差-3.1, 就是这个差量, 牵动着大家的心。治安组人员巡线没有发现原因, 但是输差在不断上升。大家分析着数据、 曲线查找原因, 听到信息的常定军也赶到调度室, 加入了这个团队。
“一定有漏点!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返出地面, 喜婷你注意加密对量, 让站上再试试手动定位, 争取早点儿找到漏点。 ” 田和明一边叮嘱一边联系文118、 文31站配合查找。
入夜, 作业区党总支书记张志远、 副书记郝瑞龙再次加入治安组的巡查。张志远看着一瘸一拐的大家心疼地说: “应该是没有返出地面, 你们歇歇, 我和郝书记多巡查几圈, 今天必须找到漏点! ”
“没事!我们对头找,三人一组一段段排查。 ” 治安组员工葛新禄气喘吁吁地说着,
“行!就这么着。还不信了, 找不着就不回家了! ”大家一口应下, 开始了新一轮的巡查。随着手电筒晃动的光线, 几个疲倦的身影再次没入黑夜。他们穿行在玉米地里, 锋利的玉米叶拉得脸上、 身上到处都是口子, 成群的蚊子追着人叮咬, 可大家根本顾不上。正当大家快绝望的时候, 眼尖的郝瑞龙在一处厂房隐蔽处发现有一小片液体在黑暗处反着微光, 他飞快地走过去一看便大声喊道: “在这呢!终于返出地面了! ” 看着这个只有锅盖大小的第三处漏点, 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27日8点50分左右, 王勇利、 魏志远开始补漏, 这一干就到了晚上7点半。可晚上10点对量再次出现问题, 调度通知二人待命。漏点挖出后常定军反复查看漏点现场, 根据经验他让挖土机从漏点向两侧延展一下, 果然发现紧挨着的3处漏点。王勇利二话不说跳进坑里开始干活儿, 他知道这是作业区的输油主干线,停的时间过长, 势必会影响作业区的产量。
王勇利、 魏志远从早上开始替换着一直干到了后半夜, 饥饿、 疲劳让王勇利的胃病发作了。一阵阵的胃疼, 搅得他一直弓着腰, 魏志远要替他, 可是他说: “算了,你发烧刚好, 先休息一会儿,不行你再上。 ” 说完又跳进泥坑开始工作。他顾不上鞋子裤子被油泥、 污水打湿, 漏点在下方, 为尽快完成, 他躺在坑里的毛毡上, 钻到管线下方进行补漏。飞溅的焊花不时掉在他的脸上、 手上,几处已经烫起了泡, 可他一刻没有停顿, 他只想着快、快、 快……
28日清晨4点半左右,第五处漏点抢修完成。从7月份至今, 任北作业区治安组累计巡线1048公里, 及时查找出漏点43处, 维修队均在第一时间抢修完成。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撑起作业区的一片担当、 一片责任,成为任北上产中一道美丽的风景。